送朱仲微使君赴阙
声迹周行旧,人门汉相延。
谢宗康乐在,阮姪仲容贤。
文献群公侧,风流晚辈先。
天资超瑑玉,心量极澄渊。
世故虽游刃,荣途独缓鞭。
风霜饱经历,岁月起联翩。
奏牍留天听,鸣镳拜日边。
一麾纡郡组,两地冠淮壖。
巢坞江湖会,吴陵海泽偏。
阳公优抚字,山甫重蕃宣。
秋月沧浪底,春风草木前。
近名辞赫赫,直道守平平。
襦袴歌千里,丝纶锡九天。
别帆催入觐,祖席叹登仙。
详试谙冯翊,深褒属颍川。
径须持紫橐,应不坠青毡。
世道千龄远,人情百虑牵。
关心眷河雒,努力补陶甄。
窭迹来蓬筚,微芳托蕙荃。
一枝容吏隠,三鬴慰亲年。
借寇知难请,依刘敢自怜。
鑪锤思旧物,倘问及林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声音仍在耳边回响,故人相继而来。
乐谢之才子尚在,阮之子侄才德兼备。
众多才子汇聚一起,风流人士出类拔萃。
天赋超群如宝石般闪耀,内心深沉似湖水一般清澈。
虽然世事游刃有余,但在荣华富贵中却能独善其身。
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雪,时光荏苒。
向天帝献上奏书,在太阳旁边飞驰。
手执节符,成为江淮地区的楷模。
江湖朋友聚集一堂,享受吴地的海泽之恩。
阳公对百姓关爱备至,山甫重视多方面的宣传。
在月明的秋天里,感受春天的草木气息。
远离名利,坚守正直之道。
用丝纶感化众生,声名显赫。
扬帆启程,赴京述职;宴会之上,相互告别。
冯翊值得详细探索,颍川美名在外。
持着紫色的囊袋,不应堕入红尘。
世间之道历史悠久,人间之情思绪繁杂。
关心河洛之地,努力弥补曾经的缺失。
艰难之中来到这简陋之处,用微薄之力报答恩情。
在此小隐,聊以慰藉亲人。
向有德之人学习,不敢自怜。
反思过去,若有机会,希望在山林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周行:意指巡回的地方很多。
2. 汉相:汉代的丞相,这里可以理解为显贵的官职。
3. 谢宗康乐在:指汉代大臣谢安与东晋诗人谢灵运同为一代名人。
4. 阮姪仲容贤:阮籍侄子阮咸,贤德有才。
5. 文献:人文荟萃之处。
6. 心量:胸襟气度。
7. 鸣镳:马勒上的响铃,代指骑马的官吏。
8. 淮壖:淮河一带。
9. 阳公抚字:指尚书省对地方官员的视察和考核。
10. 山甫重蕃宣:指皇家的庄重诏书。
11. 遥遥:天子的地位尊贵。
12. 丝纶锡九天:形容皇恩浩大。
13. 祖席:设宴送行。
14. 冯翊:古地名,位于陕西北部。
15. 颍川:地名,今河南禹州市。
16. 紫橐:古代高官的紫色印囊。
17. 青毡:指做官的机会。
18. 蓬筚:贫穷的屋舍。
19. 蕙荃:香草名,寓意高雅的品质。
20. 三鬴:古人做饭用三脚锅,意指一日三餐温饱的生活。
21. 借寇:诸葛亮借荆州的故事。
22. 依刘:刘备收留诸葛亮。
23. 炉锤:冶炼金属的工具,比喻对人的教育和培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朱仲微的赞扬与鼓励,展现了诗人对他深厚的友情和期待。诗中的描绘体现了朱仲微的人格魅力和才能,如“天资超瑑玉,心量极澄渊”,暗示他的才华横溢且心境澄明。同时,诗人也提到了朱仲微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如“世故虽游刃,荣途独缓鞭”,象征他在世俗中游刃有余,却能保持谦逊和稳重。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朱仲微未来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造福百姓。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良好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朱仲微使君赴阙》是南宋诗人孙应时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此时,南宋与金朝的战争刚刚结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
在这个时期,孙应时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担任过一些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他与朱仲微使君是好友,关系深厚。在得知朱仲微使君即将被任命为朝廷官员时,他写下了这首送别诗,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的忠诚。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频繁,诗歌创作活跃。他们在诗文中抒发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貌。而孙应时的这首《送朱仲微使君赴阙》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