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伊川先生祠

标题包含
伊川先生祠
平生子程子,此地有精庐。 隠几江声在,当窗林影疎。 百年心未死,再拜意何如。 可忍蹉跎老,长惭案上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孙应时(1524年-1580年),字季和,号淮海居士,浙江绍兴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孙应时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是语文老师的身份,以古诗为例: 原文:平生子程子,此地有精庐。 隠几江声在,当窗林影疎。 百年心未死,再拜意何如。 可忍蹉跎老,长惭案上书。 译文:这位姓程的朋友是我的儿子,这里有一座精致的住所。 隐居在此地,聆听江水流淌的声音,透过窗户看到稀疏的树林影子。 尽管已年逾百岁,但我的心依旧充满活力,再次向您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怎么能容忍自己就这样慢慢老去,一直对书桌上的书籍感到惭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伊川先生祠: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部的伊川县。伊川先生指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 2. 平生子:指程子,即程颐。 3. 精庐:一般指书院或者学舍。此处指的是伊川先生祠。 4. 隠几江声在:“隠几”指靠在几上休息;“江声”指江水声。这句诗描绘了身处祠中的场景。 5. 当窗林影疎:形容透过窗户看到窗外稀疏的树影。 6. 百年心未死:表示诗人心中仍有理想和抱负。 7. 再拜意何如:诗人向伊川先生像再次行礼,表达敬意。 8. 可忍蹉跎老:诗人感叹时间流逝,自己却未能有所成就。 9. 长惭案上书:诗人对自己的学问感到羞愧,因为未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伊川先生祠》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北宋理学家程颐的敬仰与感慨的诗篇。前两句描绘了伊川先生祠的环境,表达了对程颐这位理学家的敬意。中间两联通过描述祠内的声音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程颐哲学思想的领悟。尾联则表达了自己面对伊川先生祠时的感慨,感叹时光流逝,自己未能有所成就。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流露出诗人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伊川先生祠》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00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北宋到南宋的更迭,外部有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内部则有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士人志士都以儒家之道为理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自觉,以图实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孙应时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十分推崇理学大师程颐(号伊川)的思想学说。程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儒学家,他与弟弟程颢共同开创了宋明理学的重要派别——程朱理學。孙应时通过在诗中表达对于伊川先生的尊崇之情,展示了他对程朱理学的认同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心境:一方面他们在苦苦寻求救世之道,希望能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他们也深感现实的无奈,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纷扰。这种矛盾心理在《伊川先生祠》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