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后庭花(上元·般涉调)
华灯火树红相斗。往来如昼。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
落梅秾李还依旧。宝钗沽酒。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美灯火与树木的红色相互辉映。这里灯光璀璨如同白昼。河边的桥和水面在阳光下显得明亮清澈,让人惊讶的是,天空中竟然出现了星星。
梅花和李子依然繁茂如初。美丽的女子出售美酒。黎明时分,月亮即将消失,而时间却所剩无几,这让人的心情更加沉重。遗憾的是,那位骑马离开的人还没有回来。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如下:
1. 玉树后庭花(上元·般涉调):此为词牌名。玉树后庭花是一种在元宵节时使用的华灯,比喻繁华景象。
2. 华灯火树红相斗。往来如昼:描述元宵节时的繁华景象,火红的华灯与树相互辉映,人们往来如白昼一般明亮。
3. 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斗:河边的桥河水白天呈现出天青色,就像星星一样独特而美丽。
4. 落梅秾李还依旧。宝钗沽酒:这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梅花和李花凋谢了又重新绽放,女子用金宝簪子换取美酒。
5. 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后:天色将明之时,月亮还剩下一点光亮,人们的心情随着马的离开而感到哀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灯红酒绿、人群熙攘,一片热闹的景象。通过对比桥河水的静与灯火树的动,更显夜色的璀璨。下阕则转向了人物的心情,虽然周围景色如旧,但人心已非昨日,充满了离别和思念的情感。整首词在热闹中透露着一丝冷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的留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树后庭花(上元·般涉调)》是北宋词人张先的一首传世之作。据考,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在这个时代,词是一种极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尤其在上层社会,文人墨客多以此形式表达情感,抒发胸臆。
张先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历经北宋四朝,从平民百姓到国家栋梁,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政治生涯与诗文修养相得益彰,成为北宋著名的大臣和文人。他性格洒脱,在风华正茂的年华里更是词风恣肆,才艺横溢。
这一时期的北宋王朝,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对文学、艺术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尤其是在宫廷里,歌舞升平,好不热闹。各种文化艺术的繁盛为张先等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在《玉树后庭花(上元·般涉调)》中描绘了上元佳节的繁荣景象,赞美了大宋皇宫的富丽堂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