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
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
嬾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
寒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习惯于舞枪弄剑的日常戎马生活,最初从少年时期便在边疆城市度过。身份卑微使得长久的军旅生涯只能听从上级的安排,家在远方使得对五郡士兵更多了份亲近感。现在已不再夸耀当年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只是感叹年华逝去仍须奔赴遥远的征途。夜幕降临,寒冷的鸿雁在夕阳余晖中飞过,楼阁之上回响着凄厉的号角之声。
去完善
释义
1. 塞上曲:古代歌曲名。塞上,指边疆地区。
2. 耿湋:唐朝诗人。
3. 干戈:古代兵器,这里借指战争。
4. 鞍马:代指骑马作战的军旅生活。
5. 少小:年少,年轻时候。
6. 边城:边疆城市。
7. 微:地位低微。
8. 千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下级军官,负责指挥一百名士兵。
9. 五郡兵:泛指来自各个地区的士兵。
10. 疆场:战场。
11. 大获:获得重大胜利。
12. 年鬓:年龄较大的人。
13. 老长征:长期在外征战。
14. 鸿:大雁。
15. 残阳:傍晚时的太阳。
16. 暮角声:傍晚时分吹响号角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戍边士兵生活与心态的古诗。诗人以亲身体验,表达了从军边疆的生活经历和对战争的感慨。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地刻画了战士的形象和内心情感。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长期生活在边疆的军旅生涯,年少时就习惯征战生活。“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表达出自己在军队中地位较低,但因离家遥远,只能多与士兵为伍。这两句诗句展现了诗人身处边关、身份低微的境况,同时也反映出他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乐观。
接着,诗人回忆战争胜利的经历,表现了对战功的喜悦之情。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身心疲惫。这种情感上的转变表明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悟,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随后,诗人通过观察寒鸿飞过残阳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战士们遭遇的同情和忧虑。“寒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将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感受到边疆生活的艰辛以及官兵们思念家乡的情感。
综上所述,这首《塞上曲》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个体命运的悲剧性。诗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叙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痛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耿湋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5年至762年之间,即安史之乱期间。
在这个时期,唐朝边境不断受到异族侵扰,战争频繁。作为唐朝的边防士兵,耿湋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境戍守的艰辛。他通过对边疆战士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民族荣辱的关切之情。
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乱的时期,耿湋的生活经历也充满了波折。他曾参军入伍,跟随军队四处征战,亲身体验了战场上的生死离别。他的诗歌作品以边塞生活为主题,反映了当时边疆将士的艰辛生活和家国情怀。
同时,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环境也非常复杂。安史之乱爆发,导致唐朝国势逐渐衰落。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耿湋的诗歌作品更加凸显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关切。
总之,《塞上曲》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乱、社会动荡的时期。耿湋作为一位有家国情怀的诗人,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形象,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