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中秋是日白露节
河汉云消溢素光,重开樽酒据绳床。嫦娥斟酒犹前夕,老子婆娑且醉乡。风信两番生绿桂,年华一寸入黄杨。怪来诗思清难忍,早雁声中露欲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河汉的云彩消散,散发出洁净的光芒,再次摆好酒宴并坐在椅凳上。和昨晚一样,嫦娥在斟酒,而老子则陶醉在诗歌的世界里。风吹动着新生的绿桂,时间慢慢地进入黄杨木。难怪我的诗情画意难以忍耐,原来是大雁的叫声伴随着露水结成霜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闰中秋是日白露节》注释如下:
1. 河汉:指银河。
2. 素光:月光。
3. 樽酒:酒杯,代指饮酒。
4. 绳床:用绳索制成的简易坐具,此处指座位。
5. 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
6. 老子:作者自称,意为老者。
7. 婆娑:形容舞姿优美,这里形容醉态。
8. 风信:风力信息,代指气候变化。
9. 绿桂:绿色的桂花。
10. 黄杨:一种植物,叶子呈黄色。
11. 忍:通“惹”,沾染上。
12. 早雁:初雁,初秋时南飞的雁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闰中秋是日白露节”,描述了诗人在这天赏月时的情景和心情。在欣赏这首古诗时,我们应关注其描绘的自然景色、情感表达以及手法运用等方面。
首句“河汉云消溢素光”,诗人以河汉(银河)为起点,引入月色如银的画面,点明此时正值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第二句“重开樽酒据绳床”,表明作者与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共享美好时光。这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祥和美好的中秋夜宴图。
接下来两句“嫦娥斟酒犹前夕,老子婆娑且醉乡”,分别借用了神话传说与历史人物的形象。前一句寓意人们对天上世界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豪放的个性;后一句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在欢愉中略带酒意的神情。
紧接着,诗人用“风信两番生绿桂,年华一寸入黄杨”这两句告诉我们:时间荏苒,转瞬即逝,这是古人对时间的感慨。最后一句“怪来诗思清难忍,早雁声中露欲霜”,既抒发了诗人追求宁静的内心渴望,又通过寒露将至的自然现象暗示了季节的变化。
综上所述,整首诗紧紧围绕着中秋节这一主题,融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神话传说的借用以及对时间的感慨等手法,呈现出一幅生动的中秋赏月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人生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闰中秋是日白露节》这首古诗是元朝诗人张翥所作。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是农历的闰中秋时节,也是白露节气之日。这一天夜晚,皓月当空,星光灿烂,诗人以秋风、明月、露珠等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的留恋。
在这段时间里,张翥虽为朝官,但官场复杂,文人墨客在政治斗争中常常被排挤和压抑。张翥曾担任国子助教,但因直言不讳,触怒了权臣而被罢职。此后,他过上了寓居江湖的生活,一边饮酒赋诗,一边关注着国家大事,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出力。
当时的元朝已经统治了中国近百年,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民族歧视政策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民众疾苦和社会动荡严重。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皇位更迭频繁,政治黑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翥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