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仁王寺因口占一首
平野绿远近,晴山翠纵横。
西风今日凉,天意济此行。
居士十日病,快意身已轻。
逢寺聊少憩,山僧苦相迎。
岂为余事来,泉石钟吾情。
风生本何意,松篁得之清。
向来城市口,无此笙竽声。
坐久百念歇,一雨秋意生。
所恨二三子,无怀可同倾。
少日戒客气,四十犹未平。
一事一错误,百年几折肱。
不如谢公等,穷山掩柴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平原上的绿意远近分明,晴朗天气中的青山郁郁葱葱。
今天吹着凉爽的西风,看来是老天在帮助我们的行程。
居士您已经病了好些日子,现在身体恢复感到轻松愉快。
碰到寺庙就稍作休息,热情的山僧前来欢迎。
我们来到这里并非为了其他事情,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山水风光,满足我们内心的渴求。
风吹过原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倒是松树和竹子显得更加清新脱俗。
一直以来在城市里生活,很少能听到如此美妙的自然之声。
坐在山间很久了,各种杂念逐渐放下,一场秋雨带来了秋天的气息。
遗憾的是身边没有几个可以一同分享这美景的朋友。
年轻时警惕过分客气,如今四十岁仍未能完全做到。
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犯错,一辈子当中要经历很多次的挫败才能成长。
不如像谢安等人那样,去深山之中,关闭柴门,过上隐逸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仲并:宋朝文人。
2. 平野绿远近:指远处的平原绿意盎然。
3. 晴山翠纵横:晴朗的山脉呈现出翠绿的景象。
4. 西风今日凉:今天的西风吹来了凉爽。
5. 天意济此行:老天眷顾这次出行。
6. 居士:文人士大夫的谦称,这里指诗人自己。
7. 十日病:病了十天。
8. 快意身已轻:病好之后感觉身体轻盈。
9. 逢寺聊少憩:在寺庙稍作休息。
10. 山僧苦相迎:山寺的僧人热情地迎接。
11. 岂为余事来:不是为了其他事情而来。
12. 泉石钟吾情:泉水和石头都是我内心的写照。
13. 本何意:本来就没有特别的意图。
14. 得之清:得到大自然的清新之气。
15. 向来城市口:一直以来在城市生活。
16. 无此笙竽声:没有这样的喧闹之声。
17. 坐久百念歇:坐下来之后所有的杂念都消失了。
18. 一雨秋意生:一场雨后秋天的气息更加明显了。
19. 所恨二三子:遗憾的事情是身边的二三朋友。
20. 无怀可同倾:无法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受。
21. 少日戒客气:年少时就已经懂得收敛自己的骄傲。
22. 四十犹未平:四十岁了还无法完全克服这个缺点。
23. 一事一错误:每件事情都有可能出现错误。
24. 百年几折肱:人生百年之间难免多次遭受挫折。
25. 不如谢公等:不如像谢公那样远离尘世。
26. 穷山掩柴扃:居住在偏远山区过着隐居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该诗题目中的“口占”一词,意味着这是诗人临时起意,未经深思熟虑而即兴创作的。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真实、毫无矫饰的。从诗的开篇两句“平野绿远近,晴山翠纵横”可以看出,诗人正处于一个满眼绿色的风景中,视野开阔,心情愉悦。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西风今日凉,天意济此行”来形容当时的天气和情境,巧妙地表达了出游的喜悦。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恢复得很好,因此可以从容地欣赏沿途的风景,享受与山僧的交谈。
在后半部分,诗人用“向来城市口,无此笙竽声”来表达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喧嚣城市的厌倦。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弱点,如“少日戒客气,四十犹未平”,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犯的错误,如“一事一错误,百年几折肱”。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自省精神,使他更加珍视这次游历的机会。
最后,诗人提到了自己希望像谢公那样,远离世俗纷扰,隐居于深山之中。这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过仁王寺因口占一首》这首诗是南宋诗人仲并在其出游仁王寺时所作。仲并,生卒年不详,本名洪,字器之,号竹溪居士,江西清江(今江西樟树)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博学多才,尤擅诗词。
这首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正值金国南侵,南宋朝廷被迫求和。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高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仲并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大多关注民生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游历仁王寺的过程中,仲并目睹了寺庙周围的美丽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现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古诗。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