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西山赠许尊师
别后已闻师得道,不期犹在此山头。
昔时霜鬓今如漆,疑是年光却倒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分别之后听说老师已经修行得成正果,没想到还在这座山上。
过去那斑白的头发如今变得乌黑,让人怀疑时间仿佛倒流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山:北京的西山,位于北京西郊。
2. 许尊师:指一位名叫许的教师。
3. 别后已闻师得道:自从上次分别之后,听说老师已经得道成仙。
4. 不期:没有想到。
5. 昔时霜鬓今如漆:以前老师的白发现在变得乌黑如漆。
6. 疑是年光却倒流:怀疑是时光倒流了。
去完善
赏析
《再游西山赠许尊师》是一首描绘诗人与许尊师再次相聚的诗歌。首联“别后已闻师得道,不期犹在此山头”,表达了诗人听闻老师已经修行得道的消息,以及出乎意料地在此地再次遇见老师的喜悦。这一联语言简洁而情感真挚,展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颔联“昔时霜鬓今如漆,疑是年光却倒流”,描述了老师昔日稀疏的头发如今变得乌黑,使得诗人怀疑时光是否倒流。这一联形象地展示了老师修行的成果,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老师长寿的祝愿和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游西山赠许尊师》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张蠙的作品。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约公元907-960年之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而张蠙也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不第的挫折。然而,正是这种逆境激发了诗人的才情,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别具一格。
当时,宗教信仰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许多士人遁入空门寻求心灵的慰藉。许尊师便是这样一位在西山修行的高人。诗人张蠙在与许尊师的交往中,得到了人生的启示和心灵的慰藉。因此,他写下了这首《再游西山赠许尊师》来表达对许尊师的敬仰之情和对宗教信仰的感悟。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西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热爱和对生命真谛的追求。总之,《再游西山赠许尊师》这首古诗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诗人张蠙对人生、自然以及宗教信仰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验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