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静
渊明束带向督邮,已觉归思不可留。
纷纷朱墨何时休,岂得置锥无一丘。
平生涉世如虚舟,明月从人惊暗投。
胸次已无泾渭流,不应在我缘春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陶渊明整理衣冠去见郡督邮,心中早已决定不再留下。
纷繁政务何时能休止,竟然连立锥之地都无。
我一生如同空舟飘荡于世,明月陪伴让人惊讶于黑暗中的投。
我心再无是非之分,不必为我因循守旧。
去完善
释义
1. 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靖节先生”,江州刺史王凝之的妻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诗人。
2. 束带:指整装待发。
3. 督邮:官名,汉代设置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功过。这里借指求官的事务。
4. 已觉归思:已经感觉到了回归田园的想法。
5. 纷纷朱墨:指纷繁的官场事务。
6. 置锥无一丘:形容无立足之地,不能有所作为。
7. 涉世如虚舟:经历过世事就像乘坐一艘虚幻的小船。
8. 明月从人惊暗投:比喻诗人在仕途中遭遇了挫折,好比突然有人扔出了一个石子打破了宁静的水面。
9. 胸次:胸怀。
10. 泾渭流:泾水和渭水的合称,前者源于陕西陇县西南,后者源于甘肃华亭县马衔山,均为黄河支流。这里借指黑白分明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陈渊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以陶渊明的形象作为自己人生的写照。陶渊明在诗中束带向督邮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向往。
首联以“渊明束带向督邮,已觉归思不可留”写起,寓意诗人对陶渊明的人生境界的向往。诗人把自己比喻为陶渊明,表达了身虽在官场,心却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诗人以此隐喻自身,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济世之心。
颔联和颈联通过“纷纷朱墨何时休,岂得置锥无一丘”以及“平生涉世如虚舟,明月从人惊暗投”来表达对世俗纷扰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诗人用朱墨和置锥这两样日常用品的比喻,描绘出繁杂世事的无休止,表达了对自己置身其中却无法脱身的无奈。“虚舟”则是诗人将自己置身于世事之外的形象化比喻,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态度。
尾联“胸次已无泾渭流,不应在我缘春秋”中,诗人强调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表示自己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人生道路充满波折,这一切都不应该成为自己追求人生理想的原因。诗人以这种表达方式,宣泄了对现实的失望,同时也传达出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子静》是南宋诗人陈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7年,当时南宋正处于金朝的侵扰之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渊正身处官场之中,由于他为人正直、忧国忧民,所以他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定地站在百姓立场上,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子静共同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之情,表达出他们对国事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政治、军事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如北方金朝的威胁、国内官僚腐败等问题。这些都让陈渊等人深感忧虑和痛心,从而激发他们创作出更多的诗词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