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十八首 其三

标题包含
偈颂十八首 其三
坐断维摩方丈,发露阎罗地狱。 千古万古黑漫漫,剑树刀山转辘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如净,俗名李如净,字无垢,号憨山,明朝时期著名高僧。他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释如净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然而,他对世俗功名并无兴趣,...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坐在宽敞的房间里思考着生死问题,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如同在地狱中。时间如同漫长的黑夜,生活中充满了磨难和挑战。
去完善
释义
1. "坐断维摩方丈":此句中的“维摩”指的是维摩诘,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在家居士,他的居所即为维摩丈室,这里以丈室指代讲经说法的处所。"坐断"表示断绝,整句意思是断绝一切说教,不再受缚于世俗观念。 2. "发露阎罗地狱":"发露"是指揭示罪业。"阎罗",也称"阎摩罗王",佛教中地狱的主管者,此句意味着揭示罪恶,直面内心的恐惧。 3. "千古万古黑漫漫":这句话意味着时间无尽头,犹如黑暗无际。“黑漫漫”形容漫漫长夜。 4. "剑树刀山转辘辘":这句描述的是地狱的景象。“剑树刀山”是佛教中用来描绘地狱景象的成语,意为充满危险和痛苦的境地。"辘辘"有转动不停的意思,这里形容不断地经受苦难折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和对现世生活的忧虑。“坐断维摩方丈”一句暗示了诗人在思考生死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而“发露阎罗地狱”则表现了他对于生死无常、人生苦难的认识。接下来的“千古万古黑漫漫”则描绘了地狱的无边黑暗和无始无终的时间,使读者感受到无法逃脱的恐惧。最后,“剑树刀山转辘辘”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出地狱中痛苦难以忍受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凉气氛。整首诗通过对地狱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悲观情绪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十八首 其三》是南宋时期禅宗僧人释如净的一首禅诗。释如净(?-1164年),法号守净,字如净,浙江瑞安人。他是雪窦重显的嗣法弟子,被誉为“五祖”之一,在禅宗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50年至1164年间,这一时期正值南宋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佛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释如净在此阶段受到了皇家的尊崇和民间的信仰,名声大噪,成为一代宗师。 在这段时间里,释如净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年轻时即出家为僧,后前往各地名山古刹参禅问道,历经磨难。直到晚年,他在云门寺修禅有成,成为了禅宗的一代传人。他的弟子遍布大江南北,影响了整个禅宗的发展。 同时间段内,时代背景知识方面,南宋初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政治上,宋金战争虽然时有发生,但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经济上,由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文化上,宋代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禅宗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偈颂十八首 其三》这首禅诗的创作背景是释如净在南宋初期的人生际遇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展现了释如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命运的独特见解,为我们理解禅宗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