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前人赴阙

标题包含
送前人赴阙
正性归忠谊,名谈见本原。 中丞有贤子,宣圣得真孙。 解职留民惠,还朝拜主恩。 东方要安堵,一为上前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前:前面的、前面的地方,这里指汴州,赵抃时任太守。 2. 人:某人、有人,这里指刘敞,即将前往汴州的人。 3. 赴阙:奔赴皇宫,即去京城。 4. 正性:正直的品性。 5. 归忠谊:归于忠诚情谊之中,指具有忠诚情谊的品质。 6. 名谈:有名的谈论,这里指关于忠诚仁爱的言论。 7. 本原:事物的根本、根源,这里指儒家的仁爱思想。 8. 中丞:官职名称,负责监察百官,刘敞曾任中丞。 9. 有贤子:有贤能的儿子,这里指刘敞的儿子。 10. 宣圣:指孔子,“宣”是皇帝发布的命令,“圣”是对孔子的尊称。 11. 得真孙:得到真正的后代,这里指孔子的学说得以传承。 12. 解职:解除职务,这里指赵抃辞去太守一职。 13. 留民惠:留下对百姓的恩惠,这里指赵抃在任期间对百姓的爱护。 14. 还朝:回到朝廷,这里指赵抃回到京城担任官职。 15. 拜主恩:拜谢皇上的恩典,这里指赵抃感谢皇上对他的信任。 16. 东方:东方的国家,这里指汴州。 17. 要安堵:要求安定和谐,这里指希望汴州安定和谐。 18. 一为:一律作为、一律看作,这里指一律把汴州看作。 19. 上前论:向上陈述观点,这里指向皇上陈述自己的观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赴朝堂的深深关切与祝愿。 “正性归忠谊”强调友人品格高尚,始终坚守忠诚正义之道。“名谈见本原”则暗示了友人的声名远播和儒家的崇高地位。两句勾勒出一位品德高尚、事业有成的士人形象。 “中丞有贤子”赞美友人是中丞之子,继承了他的美德。“宣圣得真孙”则表示友人是儒家圣人孔子的真正传人。这两句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对儒学事业的期许。 “解职留民惠”描绘了友人离任时的情景,他以民为本,离任后仍留下美好的政治声誉。“还朝拜主恩”表明友人在离任之后仍将回到朝廷,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最后两句“东方要安堵,一为上前论”寄寓着诗人对友人未来的期许。希望他能在朝堂之上,为国家安定献策献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前人赴阙》是宋代诗人赵抃所作,创作于公元1049年。这一年赵抃被任命为成都知府,上任前他来到杭州,为即将前往朝廷的前任官员送别。 在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成为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的主要途径。而赴阙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了这一环节,士人们便有机会成为国家的官员。因此,送别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对于当时的文人墨客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赵抃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在一年前刚刚考中进士,现在又要离开故乡,前往成都担任知府。这一时期,赵抃对前途充满期待,同时也怀有深深的忧虑。他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 同时,这一时期的宋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士人进入官僚体系,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发展。然而,随着官僚体系的扩大,腐败现象也逐渐滋生,民不聊生的局面时有发生。赵抃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人,对此深感忧虑。 在这首诗中,赵抃表达了对前任官员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画面,使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文风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