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狱眉山舟行
携琴晓出锦官城,千里秋原一望平。
放舸急流身觉快,披云孤屿眼增明。
农田雨后畦畦绿,渔笛风前曲曲清。
讯狱远邦先涤虑,恤哉休戚在民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携带古琴拂晓离开锦官城,千里的秋日平原一片平坦。
驾船驶过激流感觉到速度迅猛,拨开云朵看见孤独的岛屿眼中更加明亮。
农田经过雨水滋润一片绿意盎然,风吹拂着渔笛声音悠扬清澈。
处理远邦的狱讼首先要理清思绪,关心民众的情绪和福祉是多么重要。
去完善
释义
1. 按狱:指巡抚州郡,处理狱讼之事。
2. 眉山:即今四川省眉山市。
3. 舟行:乘船行进。
4. 锦官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因古代在成都设置有管理织锦事务的官员,故称“锦官城”。
5. 千里秋原:指辽阔的秋季田野景象。
6. 放舸:放下船桨,让船顺流而下。
7. 急流:湍急的水流。
8. 披云:拨开云雾。
9. 孤屿:孤立的小岛。
10. 雨后畦畦绿:形容雨后农田呈现出一片绿色的美景。
11. 渔笛:渔民吹奏的笛子。
12. 曲曲清:指渔笛吹奏出的曲子清亮悠扬。
13. 讯狱:审理案件。
14. 先涤虑:指在处理狱讼之前要先清除杂念,保持公正之心。
15. 恤:体恤,关心。
16. 休戚:喜忧,泛指人们的喜怒哀乐。
17. 民情:民众的意愿和生活状况。
去完善
赏析
《按狱眉山舟行》是北宋名臣赵抃的一首描绘旅途中所见所思的诗作。诗中,诗人通过对沿途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
首先,诗人通过“携琴晓出锦官城,千里秋原一望平”两句,描绘了清晨携琴离开锦官城的情景,以及远处辽阔的原野景象。这里的锦官城代指成都,赵抃曾任成都知府,这两句表现了他远离故乡、奔赴新的任职地的决心和信心。
接着,诗人以“放舸急流身觉快,披云孤屿眼增明”来描述自己乘船沿岷江而下时的心情。他以“放舸急流”比喻自己的行动迅速,同时对旅途中的景色进行了生动描绘:拨开云雾,看到江心的孤岛,眼中景象更加明亮。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为民除患、整治地方的决心。
然后,诗人通过“农田雨后畦畦绿,渔笛风前曲曲清”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乡村画卷。雨后农田一片绿意盎然,江风传来悠扬的渔歌,表现了诗人对百姓安居乐业的热切期望。
最后,诗人以“讯狱远邦先涤虑,恤哉休戚在民情”表明自己在远赴偏远地区审理案件时,早已下定决心要为人民排忧解难。诗人关注民生疾苦,体现出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表达了对百姓的关爱之情。赵抃身为一名官员,始终心系百姓,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得这首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按狱眉山舟行》是宋代诗人赵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48年,正值宋朝时期。在这一年里,赵抃担任监察御史,负责到各地巡查官员的政绩和廉洁情况。
在这段时间内,赵抃的生活充满了忙碌与艰辛。作为监察御史,他需要四处奔波,对地方官员进行严格审查。这样的生活使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一时期,宋朝的社会状况较为复杂。虽然经济繁荣,但政治腐败现象严重,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屡见不鲜。为了整顿吏治,消除腐败,宋仁宗选拔了一批忠诚、清廉的官员,如赵抃等人,派他们到各地巡视。赵抃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按狱眉山舟行》,以表达自己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