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台
几年听客话凌歊,不似台边目力遥。
千古江山犹昨日,六宫歌舞自前朝。
苔碑有字多漫灭,野寺无僧转寂寥。
碧聚双蛾愁不敛,阑干落照重魂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年间听闻那高台上的人们讲述古老的传说,却不如在台下亲眼目睹那么遥远。
江山的景色千年如故,仿佛一切仍在昨天;而宫殿中的歌舞,则属于遥远的过去。
那些刻着故事的石碑已满是青苔,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荒野中的寺庙已经不再有僧人,显得格外冷清。
而那双碧绿的眼睛汇聚了无尽的忧愁,无法散去;看着落日下的栏杆,心中不禁更加沉重。
去完善
释义
1. 凌歊:凌歊台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市境内,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都。
2. 千年:指很长时间。
3. 六宫:这里指封建社会皇帝的妃嫔居所。
4. 野寺:荒凉的寺庙。
5. 碧聚双蛾:形容女子眉毛上涂抹的青色颜料。
6. 阑干:栏杆,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7. 落照:落日的光辉。
去完善
赏析
《凌歊台》是宋代诗人杜耒的一首描绘凌歊台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感受,描绘了凌翏台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沧桑之感。
首联“几年听客话凌歊,不似台边目力遥”,表达了作者听到关于凌歊台的传说已经多年,但直到今天才有机会亲自站在台上远眺。这里的“目力遥”意味着作者的视野开阔,能够看到壮丽的景色。
颔联“千古江山犹昨日,六宫歌舞自前朝”,描述了江山景色依旧,但昔日繁华的六宫歌舞已经成为过去。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
颈联“苔碑有字多漫灭,野寺无僧转寂寥”,讲述了苔藓覆盖了石碑上的文字,使得大部分难以辨认;而荒凉的寺庙里已经没有僧侣,显得更加寂静。这里表现了环境的破败和人世的沧桑。
尾联“碧聚双蛾愁不敛,阑干落照重魂消”,描绘了绿水青山聚集在一起,如愁眉不展的双蛾;栏杆外的夕阳映照在湖面上,让人倍感凄凉。这里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凌歊台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以及自然的思考,流露出深深的感慨和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凌歊台》是宋代诗人杜耒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即北宋末年。
杜耒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当时朝政腐败,外患不断,民众生活困苦。这种社会现象使杜耒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也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产生共鸣。在此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背景与凌歊台有关。凌歊台位于安徽省宣州市南陵县城北郊,相传是南朝梁武帝刘裕曾筑离宫于此。杜耒通过描述凌歊台的兴衰变迁,表达了岁月无情、繁华不再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领悟。同时,这也反映了杜耒对历史演变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