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关彦长
少年初识字,已诵子虚赋。
尝疑天上人,已离人间去。
蹉跎二十年,久自叹迟暮。
倦游梁宋间,却踏江湖路。
此地始逢君,秋阳破朝雾。
白首鬓毛新,青衫颜色故。
问君胡为然,竟坐文字误。
人事久难知,高才常不遇。
论人较贤智,富贵宁在数。
不见竹林诗,山王俱不与。
湖塘发高兴,山林有佳处。
迨此闲暇时,观游莫辞屡。
功名如附赘,得失何用顾。
但当勤秉烛,长愿随杖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少年刚学会识字,已经熟读《子虚赋》。
曾经怀疑天上的仙人,早已离开人间远去。
时光蹉跎二十载,长久地感叹岁月无情。
漫游于汴梁、宋州之间,又踏上了江湖之路。
在这里初次遇到您,如同秋阳驱散朝雾。
您的白发是新生的,青色衣衫仍是旧时的模样。
询问您为何如此,竟然是因文字之误而遭祸。
世间之事难以预测,贤能之人往往不遇其时。
谈论别人是否贤达智慧,富贵并非由命运定数。
不曾见竹林七贤的诗篇,山涛、王戎都未被卷入是非。
湖畔池塘让人兴致勃发,山林间也有美好的去处。
趁着这个闲暇的时光,出游多次不必推辞。
功名富贵犹如附着在身上的赘肉,得失何必过于在意?
只应珍惜时间,勤奋努力,愿时常跟随您的脚步。
去完善
释义
1. 子虚赋:指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是汉武帝时期的一篇名赋。
2. 梁宋:古代地区名,位于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山东西部一带。这里代指陈师道曾游学的地方。
3. 江湖:泛指长江和黄河流域一带。
4. 青衫:唐朝官员品级较低者所穿的衣服。这里借指关彦长官职不高。
5. 问君胡为然,竟坐文字误:询问关彦长为什么处境如此艰难,原来是因为文字之祸。
6. 人事久难知,高才常不遇:世事难以预料,有才能的人往往不能得到赏识和重用。
7. 竹林诗:指的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超脱世俗,以诗歌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8. 湖塘发高兴,山林有佳处:鼓励关彦长在山水之间寻找乐趣,享受闲暇时光。
9. 迨此闲暇时,观游莫辞屡:趁现在有空闲时间,要常常去游玩,不要推辞。
10. 秉烛:拿着蜡烛,表示抓紧时机学习。
11. 杖屦:指老者和朋友的陪伴,表示自己愿意追随关彦长。
去完善
赏析
《赠关彦长》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关彦长的相遇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通过叙述二人相会、感慨世事及勉励未来的情景,传递出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诗中的亮点在于:一是将古人的睿智寄予现实生活中;二是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全诗借古喻今,语言质朴而情感深厚,形成了一种言近意远的艺术效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关彦长》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94年至1101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陈师道的命运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国子正、秘书省正字等小官,但由于性格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因此在官场并不得意。他的家庭也不幸,父亲早逝,妻子病故,生活贫困。然而,尽管身处困境,陈师道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刻苦学习,勤于创作。
在陈师道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危机之中。政治腐败,外患不断,民众疾苦。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陈师道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他在《赠关彦长》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