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谷写神随喜说偈
大道本来无形,安得这般面觜。
是你不合带来,只得任他赞毁。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不是骷髅,不是傀儡。
这个是第几个身,这个是第几个你。
有人更问如何,向道剑去久矣。
三尺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为:“大道本来无形无相,怎会如此显现。是你的问题带来这种情况,只能任凭它得到或失去赞美。这个模样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既不是死去的骨头,也不是木偶。这是你的哪个身份,这是你的哪个人格。如果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你可以回答:‘我早已弃世离俗了。’三尺深的风浪中,鱼儿已经化为龙,而那些愚蠢的人还在夜间的池塘边汲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郑天谷:指元代画家郑思肖,字所南,号天谷。
2. 写神:指绘画技艺精湛,能画出神形兼备的画作。
3. 随喜:佛教用语,意指见到他人行善心生欢喜。
4. 白玉蟾:南宋道士,内丹理论家。
5. 大道:指道教的最高境界或道理。
6. 面觜:脸部的形状。
7. 不合:不应该。
8. 赞毁:称赞与诋毁。
9.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形容画中人物形象奇特。
10. 骷髅:此处指画中人物的骨骼部分。
11. 傀儡:即木偶,比喻没有自主权的人。
12. 第几个身:指画中人物的多个形象。
13. 第几个你:指画中人物的不同面貌。
14. 有人更问如何:如果有人还要询问这个问题。
15. 向道剑去久矣:意思是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给出了。
16. 三尺浪高鱼化龙:出自古谚语,比喻人才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脱颖而出。
17. 痴人:指不明事理的人。
18. 戽:用戽斗舀取。
19. 夜塘水:指夜晚池塘里的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道家哲理为基调,展现了一幅充满哲学意味的画卷。诗人通过对大道、面孔和形象的探讨,表达了世间万物的无常以及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局限性。在诗歌中,白玉蟾将“大道”比作“无形”,暗喻了道家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一思想,即“道”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通过对此类意象的描绘,诗人提醒我们应当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事物不要过分执着于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探究其本质。
诗中还以“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描述人物形象,暗示世人外表与内在可能存在着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反映了真实自我与人格面具之间的割裂。诗人认为,这种割裂并非源于个人意愿,而是受制于外在环境的塑造。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辨别事物的真伪,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此外,诗人以“痴人犹戽夜塘水”作为结语,暗示那些沉迷于表象的人,就像夜晚还在努力舀水的愚人。诗人借此警告世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不要被纷繁复杂的世事所困扰。整首诗言辞犀利,寓意深远,展现了白玉蟾作为一名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天谷写神随喜说偈》是南宋著名道士、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赞美画作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48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间,白玉蟾游历各地,探访名山古刹,与文人墨客交游甚广,写下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而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尽管如此,文学、艺术等领域依然繁荣发展,许多文人志士投身于诗歌、书画的创作,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白玉蟾作为一位道家学者,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年学道有成,后来出游四方,曾在宫廷中担任官员,后又辞官归隐,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的诗作既有道教思想的融入,又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