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
苍苍烟霁塔,了了月明山。
坐久忽不见,蒙蒙杳杳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苍茫的烟雾弥漫在古塔之间,明亮的月光洒满高山之顶。
安静地坐着,突然间它们消失不见,朦胧而遥远。
去完善
释义
镜湖: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北部。
苍苍: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烟霁:烟雾消散,天气放晴。
了了:清楚、明亮。
坐久:长时间坐下。
忽不见:突然看不见。
蒙蒙:形容细雨或雾气迷蒙的样子。
杳杳:遥远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镜湖》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苏泂通过对镜湖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首先,诗人以“苍苍”和“烟霁”来描述镜湖的水面和天空,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朦胧的美感。这种美感既来自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也来自于诗人的心灵感悟。在诗人眼中,镜湖的水面与天空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充满了诗意。
接下来,诗人通过“了了月明山”来表现月光下的山峰,使画面更加鲜明生动。这里的“了了”是指清晰可见的意思,突出了月光下山峰的轮廓。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中的意境更加深远,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月光下欣赏美景的心情。
然后,诗人通过“坐久忽不见,蒙蒙杳杳间”来表达他沉浸在这种美景之中的感受。这两句诗意味着诗人在看风景时,不知不觉地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当诗人从这种境界中回过神来时,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朦胧的世界之中。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镜湖》这首诗歌通过对镜湖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镜湖》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当时宋朝南渡,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在这段时间里,苏泂经历了人生的不幸。他的父亲早逝,家中生活困苦。苏泂从小就勤奋好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用自己的才华服务于社会。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苏泂创作了《镜湖》。这首诗描绘了镜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乱时期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