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东莱先生 其二

标题包含
挽东莱先生 其二
玉石明胸次,风云在笔端。 教常先慷慨,门不弃蹒跚。 籍湜疑培植,房陈似羽翰。 中兴依日月,遗像圣王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白洁净的内心,风起云涌般的笔触。 教育总是优先于慷慨和包容,不抛弃任何一个学习的人。 书籍好像是培育的土壤,房屋就是知识翱翔的翅膀。 国家与个人的复兴都依赖于日月般恒定的智慧,留下的圣人的画像让世人感叹。
去完善
释义
1. "东莱先生":指宋代著名学者吕东莱,名大圭。字叔贞,号东莱居士,义乌人,学者称“东莱先生”。 2. "玉石明胸次":以玉石之莹洁比喻吕大圭的高尚品质。胸次,胸襟。 3. "风云在笔端":意为吕大圭的文章才情如风云般变幻莫测。 4. "教常先慷慨":赞扬吕大圭教学严谨,注重培养弟子们的家国情怀。慷慨,即大方无私,有气度。 5. "门不弃蹒跚":形容吕大圭对待学生不分贫富贵贱,都悉心教诲。蹒跚,指走路不稳的样子,这里喻指贫寒之人。 6. "籍湜疑培植":籍湜,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士,吕大圭的学生之一。这句是说吕大圭对学生的培育之恩如同给籍湜的栽培。 7. "房陈似羽翰":房陈,指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房玄龄和陈叔达,这句是比喻吕大圭的门生都像他们一样有才学。 8. "中兴依日月":意味着国家要依靠像吕大圭这样的贤能之士来实现中兴。中兴,使国家由衰转盛的过程。 9. "遗像圣王叹":这句是指吕大圭去世后,连皇帝也为失去这样一位贤能的人才而叹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对故去教师的哀悼与怀念之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东莱先生的敬仰之情。"玉石明胸次,风云在笔端"描述了东莱先生的品格高洁、才华横溢,他的诗文充满豪情壮志。"教常先慷慨,门不弃蹒跚"则表现了先生的师德高尚,他不分贫富贵贱地教授学生,关爱每一个求知的灵魂。“籍湜疑培植,房陈似羽翰”这两句比喻东莱先生的培养学子就像精心培植绿竹和支撑大翼的羽翰一样,意味着他对学生的悉心培育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最后两句以"中兴依日月,遗像圣王叹"表达出诗人对其品德及贡献的高度赞誉,认为东莱先生如日月光耀世间,连圣王也会为之感叹。整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展现了对逝去教师的崇高敬意和无尽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东莱先生 其二》是南宋诗人邵度所作的一首挽诗,用于悼念故去的东莱先生。这首诗歌颂了东莱先生的才华和品行,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高度敬仰之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宋疆土,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墨客们纷纷寄情于诗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我们要了解诗人邵度的生活经历。邵度是一位江南文人,他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邵博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邵度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邵度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时局动乱,邵度的一生并未取得显赫的功名,这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用诗文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东莱先生。东莱先生是南宋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在经史、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与邵度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两人曾多次共同探讨学问,互相砥砺。在东莱先生去世后,邵度悲痛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挽东莱先生 其二》,用以悼念这位逝去的友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挽东莱先生 其二》这首诗歌是在南宋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诗人邵度通过对东莱先生的怀念,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这首诗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