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东莱先生 其一
雨化三吴士,风行万古书。
石渠功不细,凤阁位方虚。
梁木何摧地,泉台欲驾舆。
来观自燕者,顽懦亦欷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水滋润了三吴地区的文人墨客,风范传承了千秋万代的古籍。
在皇家的图书馆任职功德不小,而身居凤阁的官职却显得空虚无比。
栋梁之才竟然倒在了土地上,身处九泉之下却渴望驾着车马离去。
来自燕地的游客来看望他,即使意志消沉的人也为之动容,不禁唏嘘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三吴:古代对苏州、湖州、常州三个地区的并称,此处泛指江南地区。
2. 石渠:汉代宫廷藏书的地方,这里代指朝廷图书馆。
3. 凤阁:唐代的宫殿名称,这里泛指朝廷。
4. 梁木: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才。
5. 泉台:坟墓,也作“九泉”。
6. 自燕者:指来自燕地的学者,燕地为战国时燕国的所在地,即今天的河北一带。
7. 顽懦:愚昧无知的人。
8. 欷歔:形容哭泣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东莱先生的挽诗。诗人以磅礴的笔触,描绘出东莱先生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贡献。他以春雨滋养三吴士人,像风行草偃般传播万古之书,这正是对东莱先生教育精神的赞美。同时,诗人提到了东莱先生在朝廷中地位崇高,但过早离世却使朝廷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人才。梁木倾倒于地,意味着巨大的损失;而泉台驾舆,则暗示着东莱先生的灵魂已经升入天堂。最后两句,诗人提到自己和其他观看哀悼的人们,即使原本愚昧懦弱的人,也因东莱先生的离去而感到悲伤和惋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又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东莱先生 其一》是宋代诗人邵度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40年左右,当时邵度正处于中年时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并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和热爱。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中期,国家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观念和价值观也受到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邵度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儒家学说的崇敬和对先贤的怀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邵度以悼念东莱先生的名义,表达了对儒家学说的敬仰和对先贤的怀念。他通过对东莱先生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和对儒家学说的忠诚。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邵度的个人品质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