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文叔侍郎赴三山
某信人心即大道,先圣遗言兹可考。
心之精神是谓圣,诏告昭昭复皜皜。
如何后学尚生疑,职由起意而支离。
自此滥觞至滔襄,毋惑怀玉不自知。
何思何虑心思灵,不识不知洞光明。
意萌微动雪沾水,泯然无际澄且清。
侍郎日用所自有,总是本原非左右。
举而措之于三山,的然民仰如父母。
鉴明水止烛丝厘,变化云为奇复奇。
斯妙可言不可思,矧可倾耳而听之。
然而臯禹尚兢业,不作好恶生枝叶。
圣贤相与告戒尚有斯,某也何敢不于侍郎之前献此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愿诸位同仁真心遵循大道,我们可从古代圣人的教诲中得到指引。
心灵的精神能称作圣人,他们的训诫清楚明白,圣洁无暇。
为何后来的学者仍有疑惑?原因是他们被各种想法困扰导致思维混乱。
从此导致了各种纷乱,希望你们不要因自己怀抱宝玉却不自知而感到困惑。
心无杂念时思考最灵敏,对未知的领悟最清晰。
一旦意念萌生,便如雪花落入水中,水会浑浊;保持纯朴的心境如同晴空无云,水天相接。
日常生活中的事务,皆是原本的真实,并无左右的分别。
将这些应用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上,就如百姓敬仰的父母一般。
观察事物时要像水静止时会映照出一切,处理问题时则要随机应变。
这些微妙的变化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无法轻易倾听。
即使如此,皋陶、禹等圣贤仍兢兢业业,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去刻意塑造善恶。
古人之间的互相告诫尚且如此,我又怎敢不在诸位面前献上这首诗呢?
去完善
释义
《送黄文叔侍郎赴三山》是一首描绘儒家哲学的诗。以下是注释:
1. 某:诗人自称。
2. 信:相信。
3. 大道:指儒家学说的基本道德观念。
4. 先圣:指孔子等儒家创始人。
5. 兹:这里。
6. 可考:可以考证。
7. 精神:思想意识。
8. 圣:在儒家学说中,“圣”是对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的尊称。
9. 诏告:指儒家经典中的教诲。
10. 昭昭:光明的样子。
11. 皜皜:洁白无瑕的样子。
12. 后学:指后来的学者。
13. 职由:主要原因。
14. 起意:产生主观想法。
15. 支离:分散零碎。
16. 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
17. 滔襄:形容事物的发展壮大。
18. 毋惑:不要困惑。
19. 怀玉:喻指具有美好品质的人。
20. 何思何虑:指心无杂念的状态。
21. 心思灵:心灵思维活跃。
22. 不识不知:指顺其自然的态度。
23. 洞光明:指洞察力敏锐。
24. 意萌微动:指潜意识的活动。
25. 雪沾水:形容思想的纯净。
26. 泯然:完全融入其中。
27. 侍郎:指黄侍郎。
28. 日用:日常活动。
29. 自有:自然而然地存在。
30. 本原:指人的原始状态。
31. 左右:指外在的影响。
32. 举而措之: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33. 三山:泛指多个地方。
34. 的然:明显的样子。
35. 民仰:民众敬仰。
36. 如父母:像父母一样关爱百姓。
37. 鉴明:镜子明亮。
38. 水止:水面平静。
39. 烛丝厘:照亮每一个细节。
40. 变化云为:形容变化多端。
41. 奇复奇:非常奇特。
42. 斯妙:这样的奇妙。
43. 不可思:无法用言语表达。
44. 矧可:更何况。
45. 倾耳而听:全神贯注地倾听。
46. 然而:虽然如此。
47. 臯禹:指古代贤能的政治家。
48. 兢业:勤奋敬业。
49. 好恶:喜欢和厌恶。
50. 生枝叶:产生繁琐的事物。
51. 圣贤:指孔子等圣人。
52. 相与:相互交往。
53. 告戒:教诲告诫。
54. 尚:还。
55. 某:诗人自称。
56. 何敢:怎么敢。
57. 不于侍郎之前献此诗:不敢不在您面前献上这首诗。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道德伦理和儒家经典的诗词,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强调了人性、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诗人以“人心即大道”开篇,暗示了人性的本质与道德的崇高是紧密相连的。随后,他提到“心之精神是谓圣”,意味着内心的纯洁和精神的高尚才是真正的圣人。接着,诗人批评了一些学者对儒家经典的误解,认为他们的错误源于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的领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观点的坚信不疑,并通过“何思何虑心思灵,不识不知洞光明”两句,阐述了心灵净化的过程,以及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他认为,只有在摒弃杂念、保持纯真的状态下,人们才能真正洞察光明、领悟真理。此外,他还强调了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例如公正无私、关爱百姓等,认为这些品质是官员日常行为的基础。
最后,诗人以古代圣贤的例子来勉励读者,提醒他们要在工作中勤奋努力,不被私欲所左右。整首诗充满了道德教诲和个人感悟,既展示出作者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又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黄文叔侍郎赴三山》是南宋诗人杨简的作品,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此时正值南宋中期,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抒发对友人即将远离的感慨,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之情。
此段时间内,杨简的人生际遇波折不断。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然而他始终坚守道德操守,关心民生疾苦,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扶持。在这首送别诗中,杨简表达了对即将离开的好友黄文叔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国家的忠诚。
在宋孝宗淳熙年间,南宋朝廷内外交困,面临着金国和蒙古的威胁。此时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歌为武器,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杨简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这首送别诗,借以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