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王清叔舍人玉寒堂

标题包含
王清叔舍人玉寒堂
只为襟怀别,全然少俗埃。 山林非细事,天地有奇才。 泉石皆经画,松梅不妄栽。 何销嵩洛去,嵩洛在天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似孙(1089年-1157年),字敏仲,号疏寮,浙江会稽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生于北宋末年,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年轻时曾游学四方,与陆游、杨万里等文人墨客交游甚广。后来,他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只为了胸怀间的特别感受,我全然远离了世俗的尘埃。 在山林之间并没有小事,天地间却隐藏着奇才。 清泉与山石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松树和梅花并不是随意种植的。 为什么要离开嵩山与洛阳呢?因为嵩山与洛阳就在天台山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只为襟怀别":这里指王清叔因为性格独特、胸襟开阔而与普通人不同。"襟怀"指的是人的胸襟和气量。 2. "全然"表示完全、全部的意思。 3. "山林非细事":此句强调山中隐士生活并非小事,值得重视。 4. "天地有奇才":比喻人才难得,如同天地间的瑰宝。"奇才"是指非常杰出的人才。 5. "泉石皆经画":形容房屋周围的自然景观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经画"意为经营规划。 6. "松梅不妄栽":形容在园林中种植松树和梅树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妄栽"是无意义地种植。 7. "何销嵩洛去":这里的"何销"是一个疑问代词,意思是怎么能消除。"嵩洛"在此处指的是河南的嵩山和洛阳,这里是代指诗人所向往的山林隐逸之地。 8. "嵩洛在天台":天台山的嵩洛, 表明了诗人向往山林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王清叔舍人玉寒堂”,表达了诗人对王清叔的赞美和对其所营造的环境的喜爱之情。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首先强调了王清叔胸怀广阔,使得他的生活环境中没有世俗的纷扰。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王清叔的才情和品味:他善于利用自然的元素来构建自己的家园,不论是山泉石头还是松树梅花,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布局。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甚至不需要去追寻嵩山洛阳的美景,因为它们已经存在于这样的家园之中。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王清叔的敬仰和对其生活环境的热烈赞美,同时也突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体现在他对环境的精心营造上,更表现在他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将其与心灵深处的向往相连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清叔舍人玉寒堂》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高似孙创作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约公元1180年)。这一时期,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和偏安江南一隅的政治格局,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然而,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江南地区文化艺术繁荣起来,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和人文关怀,创作了许多抒发个人情志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诗人高似孙的仕途并不顺利,曾遭到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以诗为寄托,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这首《王清叔舍人玉寒堂》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诗人在诗中以“玉寒堂”为背景,描述了王清叔舍人的高洁品质和生活态度。通过对玉寒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同时,诗人也借以自喻,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品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高似孙在南宋晚期社会动荡中的独特人生体验和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