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良佐
高高林木带烟霞,短短茅簷寄水涯。
尽有清风疎种竹,苦无空地密栽花。
云停栗里渊明屋,月满剡溪安道家。
会待子猷清兴发,扁舟一叶著平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树木包裹着淡淡的烟雾和绚丽的晚霞,低矮的茅屋坐落在水边。风吹动着绿竹,却无法给紧密的花儿留下足够的空间。陶渊明在栗里山中过着闲适的生活,王献之在剡溪边的房子则充满了诗意。等到我们的兴致勃发的时候,就乘着小舟,划过沙滩,开始愉快的旅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高高林木带烟霞”:此处描述了诗人眼中的高大树木和缭绕的烟雾晚霞,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2. “短短茅簷寄水涯”:形容房屋简陋,靠近河边,以水为伴。茅簷指用茅草制成的屋顶,水涯表示河岸。
3. “尽有清风疎种竹”:虽然周边环境优美,清风徐来,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空地种植更多的花草树木,特别是竹子。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苦无空地密栽花”:表达了诗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无法实现自己理想中的花园生活的无奈。
5. “云停栗里渊明屋”:暗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状态。云停,表示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栗里,是陶渊明的居住地,位于庐山附近;渊明,即陶渊明。
6. “月满剡溪安道家”:同样是在赞美古人,安道是唐朝的一位隐士,居住在剡溪边,此处用来表示诗人和陶王良佐等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剡溪,位于今浙江嵊州境内,是古人常用来比喻隐逸的地方。
7. “会待子猷清兴发”:会待,意思是等待某个时刻的到来;子猷,指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曾言“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期待有一天能和朋友一起出去游玩,体验自由而惬意的生活。
8. “扁舟一叶著平沙”:描绘出一幅江上泛舟的画面,扁舟一叶,意味着轻便的小船;著平沙,意为在平静的水面上行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陶梦桂寄寓在山水田园之间的生活情境和超脱世俗的心境。首联通过“林木带烟霞”、“茅簷寄水涯”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所居之处的自然美景以及他闲适的生活方式。颔联以“清风”、“疏种竹”和“空地”、“密栽花”两个对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颈联则以陶渊明的栗里屋和剡溪边的安家处为典,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则期望和王良佐共同抒发清雅之兴,泛舟于平沙之上,体现了诗人的挚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王良佐》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陶梦桂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56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陶梦桂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热爱文学,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诗人的青年时期,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王良佐,两人共同探讨诗歌创作,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陶梦桂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而王良佐则成为了一名官员,这使得他们在人生际遇上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王朝内外交困,蒙古帝国对南宋的侵略愈演愈烈。面对国家的危亡,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蒙事业,陶梦桂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