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江湖伟观矩堂董先生时帅九江慰劳甚至
琵琶亭下北风狂,浩荡江天接大荒。
亟舍扁舟登伟观,旋呼官酒作重阳。
故人一见惊头白,寒菊新开满眼黄。
底用四弦如裂帛,异乡游览自悲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琵琶亭下的北风中,广袤的江河与荒野相接。我立刻舍弃小船登上壮丽的景观,立刻招呼上官好酒来庆祝重阳节。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见,感叹彼此都已白发苍苍;刚刚开放的菊花让满眼都是黄色。此时不需要琵琶四弦声如撕裂布匹般刺耳,在这异乡游览本身就已经令人伤感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2. 江湖伟观矩堂:指在江湖边上的伟大景色中见到的矩堂(即“庐山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
3. 陶梦桂:南宋诗人,字次柳。
4. 琵琶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5. 北风狂:表示北风吹拂得猛烈。
6. 浩荡:广大无边的样子。
7. 江天:江面和天空。
8. 大荒:荒凉的野外。
9. 亟:急忙;迅速。
10. 扁舟:小船。
11. 旋呼:立刻呼喊。
12. 官酒:官方经营的酒肆出售的酒。
13. 重阳:即重阳节。
14. 故人:老朋友。
15. 惊头白:惊讶于彼此的头发都变白了,表示年岁已高。
16. 寒菊:秋天的菊花。
17. 黄:菊花呈黄色。
18. 底用:何须。
19. 四弦:琵琶有四根弦。
20. 裂帛:形容声音尖锐刺耳。
21. 异乡:外地;他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陶梦桂在重阳节这天与好友相聚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琵琶亭下北风狂,浩荡江天接大荒”描绘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之感。
颔联“亟舍扁舟登伟观,旋呼官酒作重阳”写诗人舍弃小船登上壮丽景色,召唤酒食共庆重阳佳节,表现出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颈联“故人一见惊头白,寒菊新开满眼黄”描述了诗人在他乡与老友相逢时的感慨,看到朋友头上的白发和自己眼中满眼的黄色菊花,感叹时光流逝和年华易逝。
尾联“底用四弦如裂帛,异乡游览自悲伤”是说诗人觉得没有必要像琵琶演奏那样宣泄情感,因为在异乡独自游览时已经倍感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九日登江湖伟观矩堂董先生时帅九江慰劳甚至》,作者是陶梦桂。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26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宋朝灭亡、元朝崛起的历史转折阶段。
诗人陶梦桂,字立之,号梅花道人,浙江平湖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以诗词闻名于世。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才情并未能得到充分施展。他曾担任官职,后因战乱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活。
在诗歌创作的年代,国家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陶梦桂以他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感受力,观察着世界,抒写着自己的情感。他用笔墨描绘了江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个人对家国情怀的深沉感慨。
诗名中的“九日”是指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赏菊的传统习俗。而“江湖伟观”则是指长江与鄱阳湖的壮丽景观。诗人选择在这一天登上九江的江湖伟观,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是为了抒发内心的忧虑和感慨。
陶梦桂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江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个人对家国情怀的深沉感慨。他以一位文人的视角,观察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董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