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上人游浙
大别山头访早梅,梅边邂逅笑颜开。
十年一梦看看老,万水千山得得来。
马祖话中心即佛,卢能偈里镜非台。
即今了却此公案,便是公门及第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巍峨的大别山寻访早开的梅花,在与花相遇的时刻满面笑容地打开。经历了漫长的十年才仿佛看到岁月的老去,跋山涉水终于来到此处。马祖曾说内心的平和即是佛法,卢能的颂歌里明镜亦非台。如今我终于解决了这个疑惑,就像从科举考试成功归来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大别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河南省和安徽省交界处的一座山脉,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
2. 梅边:指梅花开放的地方。
3. 马祖:唐代禅宗僧侣,曾在江西马祖山修行,是洪州宗的创始人。
4. 卢能:即六祖慧能,中国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以送别的主题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浓厚的友情和哲理的画面。诗人通过对好友胡上人的送别,表达了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首先,“大别山头访早梅”的描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大别山上的早梅,从而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为下文与友人相逢的场景做了铺垫。接下来,“梅边邂逅笑颜开”表现了诗人在梅边的意外相遇,描绘出两人欣喜的笑容。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十年一梦的老去、万水千山的得来,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艰难。而“马祖话中心即佛,卢能偈里镜非台”则表达了禅宗的思想,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后,“即今了却此公案,便是公门及第回”则暗示了诗人认为,只要参透人生真谛,便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表达出了诗人的深厚友情,又揭示出人生哲理,让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胡上人游浙》是南宋诗人陶梦桂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作于公元1265年左右。此时正值宋末元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在此背景下,陶梦桂作为一位士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在此期间的人生际遇颇有波折。他曾担任地方官员,后因战事而被迫辞官,回乡隐居。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云游四方的胡上人,两人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得知胡上人要前往浙江传教时,诗人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在时代背景方面,宋末元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国南侵,北宋灭亡,南宋被迫迁都临安(今杭州)。与此同时,元朝崛起,开始南下攻打南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怀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陶梦桂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