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暮春旅怀)
无肠可断听花雨。沈沈已是三更许。如此残红那得住。一春情绪。半生羁旅。寂寞空山语。
霖铃不是相思阻。四十平分犹过五。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肠可断听花雨,深沉已是深夜时。这般凋谢的花儿能撑得住吗?一年的期盼,半生的漂泊,独自在空旷的山谷倾诉。
霖铃之声并非相思阻隔,是时间已经过了四十五分钟。渐行渐远,不知何处传来杜鹃鸟的啼鸣。还是回去吧,还是回去吧,人已经在江南的路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玉案:词牌名。
2. 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文人。
3. 无肠可断:形容悲伤至极。
4. 花雨:落花如雨。
5. 沈沈:同“沉沉”,深沉的样子。
6. 三更许:大约三更时分。
7. 那得住:难以停留。
8. 一春:整个春天。
9. 情绪:心情。
10. 羁旅:漂泊在外。
11. 空山语:在寂静的山谷中的话语。
12. 霖铃:这里指春雨连绵。
13. 相思阻:因相思而受阻。
14. 四十平分:古乐府有“七十古稀,八十平头”之语,这里表示年纪已大。
15. 犹过五:已过五十岁。
16. 杜宇:即杜鹃鸟。
17. 江南路:江南一带的风光。

去完善
赏析
《青玉案·暮春旅怀》刘辰翁一词中,“无肠可断听花雨”描绘了暮春时节花落如雨的情景,以断肠人听断肠花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痛和无奈。接着,“沈沈已是三更许”点明了时间已到深夜,而“如此残红那得住”则暗示了春天的即将离去。后面“一春情绪,半生羁旅,寂寞空山语”则是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孤独漂泊和沉重压抑的心情。
下片首句“霖铃不是相思阻”,化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暗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四十平分犹过五”说明了诗人已经度过了人生的一半,却仍未实现理想抱负。而“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则以杜鹃啼血的典故收尾,寄寓了诗人渴望回乡、重寻温暖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玉案·暮春旅怀》是南宋词人刘辰翁在宋末元初时期创作的一首词。此段时间正值南宋灭亡、元朝初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刘辰翁曾在南宋为官,对民间疾苦颇为关注,后隐居不仕。面对国家不幸、生民涂炭的现实,他痛感国事艰难,满怀悲凉之情。
此时,刘辰翁已至晚年,人生经历丰富,曾亲眼目睹国家兴衰,故有暮春之感的沉重心态。其生活孤独、沉郁,抒发了对国家残破的忧虑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关注。这种情感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如“愁春未肯消”及“晚春早秋间,阔尽重湖水”等句子,皆流露出词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