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 其二 夏雨生众绿
无人嫌夏雨,众木共欣荣。已办黄梅熟,还将绿叶生。送春无物色,尽日是檐声。处处桑麻长,阴阴桃李成。风翻蒲水白,烟共草天平。山色沈冥久,朝来两黛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都不讨厌夏天的雨水,因为各种树木都能在其中繁荣生长。黄梅已经成熟,而绿叶也在不断滋生。送别春天没有特别的景象,因为整天都是屋檐上的滴水声。到处都是桑叶和麻叶的生长,桃李树也在阴阴中逐渐成果。风吹过蒲水,水面上泛起一片白色,烟雾弥漫在草地和平原上。山色沉郁很久了,早晨到来的时候,有两道如眉的山脉横卧在那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夏景:诗题,描绘夏天景色。
2. 刘辰翁:南宋著名文人,文学家。
3. 黄梅:即黄梅季,指春天末到初夏之间,多阴雨的天气。
4. 送春:送别春天,表示夏天到来。
5. 无物色:没有明显的景物变化。
6. 檐声:屋檐滴水发出的声音。
7. 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寓意农业景象。
8. 阴阴:茂盛的样子。
9. 蒲水:水生植物,也称水草。
10. 草天:草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11. 山色沈冥久:形容山中景色长久宁静。
12. 朝来两黛横:早晨阳光照射下的两座山峰如同女子秀眉一样横亘在眼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夏雨”为主题,描绘了夏季雷雨过后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夏季大自然的美丽与繁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景 其二 夏雨生众绿》是南宋末年著名文人刘辰翁的一首描绘夏日雨后景色的小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279年左右,正值南宋末期的战乱时期,此时的刘辰翁已年逾花甲,生活动荡不安。
在刘辰翁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蒙古大军入侵的严重危机之中。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南宋朝廷已经日渐衰落,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刘辰翁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他用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在这首《夏景 其二 夏雨生众绿》中,刘辰翁通过对夏日雨后绿意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这也使得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