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明月满沧洲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更何人、横笛危楼。天地不知兴废事,三十万、八千秋。落叶女墙头。铜驼无恙不。看青山、白骨堆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欲何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洒满河岸。长江坚定不移地流淌。又有谁在高楼上吹奏横笛呢?天地自然不知道兴衰成败之事,历史悠悠漫长。
落在城墙上的叶子,铜驼依然无恙。看到青翠的山峦和埋葬白骨的悲凉之地。除了月亮和花树下,这个世界满是尘土和烟尘,我还能去哪里漫游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唐多令:词牌名。
2. 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
3. 沧洲:指江河地带。
4. 一意:指江水滔滔不绝。
5. 横笛危楼:吹笛于高楼之上。
6. 兴废事:指国家兴衰之事。
7. 三十万、八千秋:古代用干支纪年,六十为一周,故有“三十万”或“八千秋”的说法。此处借以形容历史的悠久。
8. 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
9. 铜驼:洛阳的名胜古迹之一,此处借指繁华的洛阳。
10. 白骨堆愁:比喻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
11. 月宫花树下:指天上美好的仙境。
12. 尘坱莽:形容地上的尘土飞扬。

去完善
赏析
《唐多令·明月满沧洲》这首词通过描绘月色、江水、笛声等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兴亡之事的感慨。上阕以“明月满沧洲”开篇,展示了辽阔的景象,接着以“长江一意流”写出江水的悠悠不绝,最后用“横笛危楼”暗示出音乐中的悲凉。这三句共同构建了一个深沉的历史背景,使读者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下阕以“落叶女墙头”、“铜驼无恙否”两句引出古代遗迹,进一步强调历史变迁的痕迹。而后又以“白骨堆愁”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表现了作者的悲痛之情。结尾两句则表达了作者渴望超脱尘世纷扰的愿望,令人深思。整首词笔触深沉,情感真挚,展现出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多令·明月满沧洲》是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刘辰翁的作品。此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274年(南宋德祐元年)至公元1279年(南宋景炎三年、祥兴二年)之间,此时刘辰翁正处于国破家亡的乱世之中。在元朝攻占临安后,他流亡江南一带,饱经战乱离乱之苦,故此词深含悲壮之情。
刘辰翁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家族世代为官,他的曾祖父刘钦和祖父刘萱都曾担任尚书一职。然而随着金朝的南侵,刘家逐渐衰落。到了刘辰翁这一代,家境已经大不如前。尽管如此,刘辰翁并未放弃学业,他在太学读书期间成绩优秀,受到过理学大师朱熹的赞誉。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南宋朝廷的日益腐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刘辰翁在任期间,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而遭到排挤,最终辞官回乡。
在这段时间里,刘辰翁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文天祥、张世杰等抗元志士。他们共同关注国家命运,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忧虑。而刘辰翁也在诗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然而,南宋末年的社会局势愈发严峻,元军攻破了临安,宋恭帝赵显被俘,南宋朝廷被迫迁都福州。在这种背景下,刘辰翁痛感国家的衰亡,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唐多令·明月满沧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