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秋口占)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余兴,风起木飕飕。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
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人间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在千里之外,你我共度这美好的中秋。自古至今的夜晚都是如此宁静而美好,然而这样的时刻又能停留多久呢?远处传来阵阵胡笳之声,仿佛在南楼之上还留有兴致,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响起。四周的白石山屹立着,露珠从竹叶上滴落下来。
沉浸在青州的月色里,吟唱着赤壁的故事,书写着黄楼的篇章。在人间怎么能找到十位客人,一同谈笑风生,畅所欲言呢?看看那横渡江水的皓月,犹如沉入河流的白色璞玉,光华四溢,直冲天际。抬起头来,仿佛能看到快乐的往事离去,华灯初上,眼前便是中国的壮丽景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水调歌头:词牌名,源自古代音乐曲调。
2. 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文人,擅长作词。
3.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指月光照耀大地,与友人共享中秋节的欢乐。
4. 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感叹美好的夜晚总是短暂的。
5. 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余兴:表达在月明之夜,南楼之上的雅致风情。
6. 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描述月光下的美景。
7. 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分别表示饮酒、歌唱、作赋三个活动。
8. 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希望有更多人一起分享美好时光。
9. 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赞美月亮如白璧般美丽。
10. 光气彻天浮:形容月亮的光芒照彻天际。
11. 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抬头望去,明亮的灯光仿佛照亮了整个中国。

去完善
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口占)》刘辰翁一词,描绘了中秋节时的壮丽景象,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感慨与珍视。开篇以明月、子、寂寂等词句写出古今盛世,展现出现实的美好时光;随后通过胡笳、南楼、风起等词语描绘出诗人的思绪纷飞,生动地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境。
中间部分,诗人以“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的典故,向读者传递出一种情感的深沉和内涵丰富。紧接着诗人展望未来,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期待。末尾两句,用“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的想象展现了未来的光明前景,使整首词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总之,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词作,刘辰翁通过描绘中秋节的景象,展示了人生际遇与思考,并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中秋口占》是南宋词人刘辰翁在中秋节时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在南宋末年,公元1279年前后。当时金兵入侵中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国家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刘辰翁的人生经历丰富而坎坷。他曾进士及第,担任过太学生、礼部郎中等职务,但因直言敢谏,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忧虑不已。
同时,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较为保守,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人墨客们普遍关注国家兴亡、民族安危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刘辰翁的词作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反映出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的执着忠诚。通过描绘月缺月圆的景象,表达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