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桂枝香·吹箫人去

标题包含
桂枝香·吹箫人去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年-1297年),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 刘辰翁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中进士,历任国史院...查看更多
瓦爱瓦
去完善

译文
吹箫人已经离去,只留下桂枝的影子在徘徊,空荡的酒杯还带着露水。向东望去,芙蓉花似飘渺的影子,寒光照耀如流水。去年的那个夜晚,我在江边做梦,倚着高高的船桅,依稀仿佛地写诗赞美它。那时我心情茫然,但当我乘船游兴未尽时,并没有惊扰那些海鸥和水鹭。我知道,今年也许无法再与故人共度佳节。等我去黄楼拜访客人时,可能尘土飞扬。二十四桥,是否还留着杜牧的诗篇?如今几个字就能形容的事情,看起来就像“使君”,也就是你我,走在东边的路上。人世间的事情总是瞬息万变,悲伤和欢乐无穷无尽,唯有团圆如初。
瓦爱瓦
去完善
释义
1. 桂枝香:词牌名。 2. 吹箫人:指已去世的朋友。 3. 但:只是。 4. 桂影徘徊:指桂花的影子在月色下摇动。 5. 荒杯承露:指酒杯沾染了露水。 6. 东望芙蓉:指东边的莲花,代指江苏一带。 7. 缥缈:形容景色朦胧。 8. 寒光如注:指月光如水。 9. 去年夜半横江梦:指去年夜游长江的梦。 10. 倚危樯:靠在高高的船桅上。 11. 参差:这里指排列不齐的样子。 12. 茫茫角动:指船只起航的声音。 13. 回舟尽兴:指回到船上尽情游玩。 14. 未惊鸥鹭:没有惊吓到水鸟。 15. 情知道、明年何处:明知道明年会去哪里。 16. 漫待客黄楼:随意等待在黄楼的客人。 17. 尘波前度:指再经过尘世的波折。 18. 二十四桥:指扬州的二十四桥。 19. 杜书记:杜甫的诗中记录了此事。 20. 二三字者:指作品中的词语。 21. 看使君、角巾东路:看着官员戴着头巾向东走。 22. 人间俯仰:表示人间的悲欢离合。 23. 团圆如故:家庭团聚如初。
瓦爱瓦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词,诗人借描绘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世事无常,人生悲欢离合的无常和无奈。“吹箫人去”一句暗示了昔日繁华已去,仅剩下桂影徘徊。“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两句描写了长江景色,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接下来诗人回忆起去年在江边做梦,倚靠在高高的桅杆上,兴致勃勃地欣赏江景。而在今日,他再次回到故地,看到茫茫的江水和平静的鸥鹭,感慨万分。 下片诗人写到,自己无法预测明年的情形,只能暂时寄居于黄楼,等待着尘世的波涛。此时,他想起二十四桥的典故,询问那里是否还有杜书记存在。最后三句则意味深长,即使人们生活中有无数的悲欢离合,但只要有耐心,一切最终都会团圆如初。整首词充满了诗人的深思与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反映出世事无常的主题。
瓦爱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桂枝香·吹箫人去》是南宋词人刘辰翁在公元1278年所作。此时正值南宋末年,江山破碎,战乱频仍,元军入侵,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刘辰翁目睹了家国沦丧、民生疾苦的景象,悲痛之余,创作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宋词。 刘辰翁出身贫寒,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勤奋努力,考中进士,进入官场。然而,他身处乱世,尽管尽力辅佐朝廷,但始终无法挽救国家的命运。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刘辰翁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但仍然关注时局变化,为民间疾苦而忧心忡忡。 在这首词中,刘辰翁借"吹箫人去"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对亡友的哀悼。他通过对"楼空"、"月落"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时代的动乱和民众的痛苦。同时,他也寄寓了自己对人生无常、世事如烟的感慨。
瓦爱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