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梅花引·相思无处著春寒
相思无处著春寒。傍阑干。湿阑干。似我情怀,处处忆临安。想见夜深村鼓静,灯晕碧,为傍人,说上元。是花是雪无意看。雨摧残。雨摧残。探春未还。到春还、似不如闲。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难。不惜与君同一醉,君不见,铜雀台,望老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
绵绵思念在心间,无边春色寒意浓。倚靠栏杆思绪飘,春雨淋漓湿阑珊。情感萦怀思故里,梦回临安城中央。夜幕降临锣鼓停,灯火闪耀朦胧中,讲述元宵好时光。花瓣纷飞或白雪,无心观赏景色美。风雨无情凋残花,踏青归来春光逝,闲暇度日或许好。千般感慨令人伤,憔悴无奈花落去。愿意与你共醉好时光,你可曾知铜雀台,魏武帝已经老去?

去完善
释义
1. 江城梅花引:词牌名。
2. 相思无处著春寒:意思是难以排解的思念之情,如同寒冷的春天无法安放。
3. 傍阑干:靠在栏杆边。
4. 临安:南宋首都,今浙江杭州。
5. 夜深村鼓静:形容寂静的夜晚。
6. 灯晕碧:指灯光映照下,四壁反射出的绿色光芒。
7.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8. 探春未还:指人们还没有开始欣赏春天的美景。
9. 不惜与君同一醉:甘愿与你一起开怀畅饮。
10. 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三国时期曹操所建。
11. 望老瞒:这里的“老瞒”是指曹操,意为盼望着曹操出现。

去完善
赏析
《江城梅花引·相思无处著春寒》是一首描绘思念和盼望的作品。首句“相思无处著春寒”便已点明主题,作者在春天里感受到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如同寒意,无法寄托。“傍阑干。湿阑干。似我情怀,处处忆临安。”则以栏杆的湿润来比喻思念的沉重。同时,词中也提到夜晚寂静的村庄,灯火摇曳,仿佛诉说着元宵节的美好。然而这些景象却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接下来的部分,词人以花和雪作比,表达了对外界美景无心观赏的心情。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其他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色彩。而对于春天的期盼也并没有带来宽慰,反而使得心情更加复杂。
最后,作者用“不惜与君同一醉”表达出愿意与朋友共同分享这份思念之情,希望借酒消愁。同时,以铜雀台的故事作为对照,显示出即便历经沧桑,依然无法忘怀家乡的情感。整首词感情深沉,语言优美,令人感同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城梅花引·相思无处著春寒》是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刘辰翁的一首经典之作。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276年,即宋末元初时期,正是元朝势力逐渐强大,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之时。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刘辰翁的生平经历也颇富传奇色彩。他原本出身书香门第,青年时期即考中进士,可谓前程似锦。然而,随着南宋王朝的衰落,他也被迫卷入历史的洪流之中。他曾担任临安(今杭州)府学教授,后因战乱离散,流落江湖。在这首《江城梅花引·相思无处著春寒》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辰翁在乱世之中的无奈与哀愁,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此时正值宋朝末年,北方元朝势力的崛起对南方的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朝廷内部腐败无能,民间疾苦重重,整个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辰翁的词作自然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家国情怀和个人哀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