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兰陵王·丙子送春

标题包含
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年-1297年),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 刘辰翁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中进士,历任国史院...查看更多
shenyan217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离去。它在人间已无处可寻。秋千之外,无尽的芳草连接到天际,是谁让风沙昏暗了南方的水滨?这一份依依惜别的情愫,让我们想起海边的飞絮。纷乱的乌鸦掠过,夜幕降临,再也看不见曾经的试灯之处。 春天离去,最令人痛苦。箭雁沉入水边,失去了主人;梁上的燕子也失去了依存。在杜鹃的哀鸣声中,长门宫的景象如同暮色一般黯淡。玉树的凋零,就像露珠滴落在泪盘中那样令人心碎。那位从咸阳离开的人,频频回头张望,夕阳西下,却无法挽回这一切。 春天离去,是否还会归来?江令正为离别而伤怀,庾信也在愁绪中写下诗篇。苏堤上,整日都在风和雨中度过。感叹那故国的神游,花儿还记得从前的模样。人生漂泊无定,且看那些孺子,共同度过漫漫长夜。
shenyan217
去完善
释义
1. 丙子:指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刘辰翁四十二岁。 2. 兰陵王:词牌名。 3. 海门:指今江苏南通一带的江海门户。 4. 乱鸦:乌鸦群飞之状。 5. 斗转城荒:北斗星移动,表示时间的推移;城市荒芜,表现衰败景象。 6. 试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有张灯观赏的风俗。 7. 箭雁沉边:指鸿雁传书的故事。 8. 梁燕无主:比喻离散无依的人。 9. 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被幽禁的长门宫。 10. 玉树凋土:古人常用玉树为仙人之象征。 11. 泪盘如露:泪盘指铜雀台典故中曹操接邹氏泪水的盘子。 12. 咸阳送客:借用左思《蜀都赋》“侧舍咸阳”,这里借指临安。 13. 江令恨别:用江淹与荀判交欢宴之别典。 14. 庾信愁赋:南北朝诗人庾信曾作《哀江南赋》以述哀愁。 15. 苏堤:西湖十景之一。 16. 神游故国:旧游之地。 17. 花记前度:同上。 18. 流落:流离失所。 19. 孺子:儿童。
shenyan217
去完善
赏析
《兰陵王·丙子送春》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春天离去时所感受到的离愁和悲伤。从“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春去无路的景象,表达出对春天的不舍之情。而“谁遣风沙暗南浦”则暗示了春去的原因,或许是风吹沙起,使得春光不再。接下来的“依依甚意绪”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漫忆海门飞絮”则用海门的飞絮来表达这种情感。 下阕中,“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感伤,因为春天一去,无论是箭雁还是梁燕都失去了依靠。而“杜鹃声里长门暮”则用杜鹃啼血的故事来表达这种悲痛。接下来的“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则更进一步地描绘了春天离去的悲哀,因为玉树凋落,泪水如同露珠一般。最后,“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则表达了作者在送走春天时的不舍和留恋,直到太阳西斜,依然无法忘怀。 而在结尾部分,“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则表达了对春天能否再次回来的疑问,因为春天的离去,让人们想起了江令的离别之恨和庾信的忧愁之赋。最后的“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则表达了作者在春天离去后的感慨,虽然风雨无常,但他仍然希望能在故国的花前,与孺子共度这人生的流落时光。
shenyan217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兰陵王·丙子送春》是南宋词人刘辰翁于公元1276年(丙子年)创作的一首词。这一时期正值宋元易代之际,南宋政权岌岌可危,金兵铁蹄踏破了临安城,皇帝出逃,江山破碎,百姓疾苦。 刘辰翁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刘将孙曾任吏部尚书。然而,此时的刘辰翁已辞官归里,远离了政治纷争。尽管如此,他仍然心系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在这一年春天,他目睹了战乱中的百姓流离失所,感受到了家国沦丧的悲痛。 在丙子年间,元朝统治者对南宋实行高压政策,打压文人志士,严禁民间私修史书,企图消除南宋的历史记忆。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辰翁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词,以此来寄托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乱中百姓命运的忧虑。
shenyan217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