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璧月初晴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从乙亥年的元宵节开始,读到李清照的《永遇乐》就潸然泪下。至今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每次听到这首词,都感到无法忍受的痛苦。于是,我依照原词的曲调,又借用了李清照自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虽然我的词在文采方面不如她,但所表达的悲伤与痛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月明如镜,天气初晴;远处青山如黛,春光正好。谁能成为这春天的主宰呢?皇宫内苑春寒料峭,西湖的堤岸却又让人感到温暖。昔日熟悉的景色转眼间已经大变。香尘飘满幽巷,华灯照亮白昼,我却总是懒于携手同游。有谁知道,这断烟的夜晚,整个城市都弥漫着忧愁与风雨。
回想宣和年间的繁华,到临安南渡的仓皇,美好的景致却依然如初。然而,那曾经的书卷如今已流离失所,我们这些歌女也日渐衰老,却仍然能够写出最真挚的词句。江南没有路可以追寻,远在鄜州的今晚,这种痛苦又有谁能理解?只剩下无尽的寂寥,对着残灯难以入睡,耳边传来满村的社鼓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乙亥上元:指公元1275年的元宵节。
2. 李易安:李清照的字,南宋著名女词人。
3. 璧月:新月。
4. 黛云:黑云,阴云。
5. 春事:春天的景色或景象。
6. 禁苑:皇帝的园林。
7. 湖堤:湖泊周边的堤坝。
8. 前度:从前,过去。
9. 遽:立刻,马上。
10. 如许:如此,这样。
11. 香尘:尘土。
12. 暗陌:昏暗的街道。
13. 华灯:华丽的灯。
14. 长是:经常是。
15. 断烟:烟雾弥漫。
16. 禁夜:禁止夜晚的活动。
17. 宣和:北宋皇帝宋徽宗的年号(1119-1125)。
18. 临安:南宋的都城,即现在的杭州。
19. 南渡:指南宋时,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南宋定都临安的历史事件。
20. 芳景:美好的景色。
21. 缃帙:浅黄色的书套,这里指书籍。
22. 流离:漂泊,流离失所。
23. 风鬓:形容头发散乱的样子。
24. 三五: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25. 江南:长江下游地区,这里指南宋。
26. 无路:无法回到故乡。
27. 鄜州:今陕西富县,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知州的地方。
28. 残釭:即将熄灭的油灯。
29. 满村社鼓:指元宵节期间农村的庆祝活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情感独具一格。开篇的“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既点明了时间背景——月夜初晴之时,又以隐喻的手法暗示了繁华世界中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情绪,以宫殿与湖堤的冷暖变化,揭示了世事无常的现实。
接着,词人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描绘出昔日繁盛的场景,却转而以“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展现出战乱的阴影,使整首词的情绪陡然低落。
此后,词人以“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回顾了过去的美好时光,却又以“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感叹如今词人的颠沛流离与愁苦之情。最后,以“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道出了作者的绝望心情,并以“空相对,残釭无寐,满城社鼓”收尾,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倍感悲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璧月初晴》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一首名篇。创作于公元1274年,即宋度宗咸淳十年,此时南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而蒙古大军即将攻破临安城。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故国山河的忧虑之情,以及怀念昔日繁华盛世的感慨。
在词人的生活中,他正值壮年,作为文人雅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无法像武将那样驰骋疆场,他的心中充满了忧郁和焦虑。在同时间段内,南宋朝廷在度宗皇帝的带领下,腐朽无能,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词人在目睹了这些现实之后,更是忧心忡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