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无寐,满村社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皎洁,云彩悠远,春天的事情谁能主宰?皇宫里的寒冷,湖边的温暖,过去的时光如此匆匆。尘埃中的街道,明亮的灯光,常常懒得牵手离去。谁知道,夜晚的烟雾被禁止,整个城市仿佛充满了忧愁和风雨。在宣和年间,从南方来到临安,美好的景色仍然如故。散乱的书籍,风中的头发,能写诗的人最痛苦。江南的道路,今晚,这种痛苦又有谁能知道呢?空自相对,无法入睡,整个村庄都在庆祝。

去完善
释义
1. 璧月初晴:璧月,指月亮;晴,明亮。形容月光皎洁,明亮。
2. 黛云远澹:黛云,指云彩;澹,同“淡”,形容云彩飘渺。形容云彩飘渺而遥远。
3. 春事谁主:春事,春天的景色;谁主,谁负责。问谁负责欣赏春天的美景。
4.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禁苑,皇宫;娇寒,指春天的寒冷;湖堤,湖边的小路;倦暖,指春天的温暖。形容皇宫里的寒冷和湖边小路的温暖。
5.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香尘,指路上的灰尘;暗陌,昏暗的小路;华灯,华丽的灯光;明昼,明亮的白天。形容昏暗的小路上灰尘飞扬,而明亮的白夜里灯光璀璨。
6. 长是懒携手去:长是,总是;懒携手,懒得一起走。表示不想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7.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断烟,指烟雾消散;禁夜,夜间禁止烟火。形容夜晚烟雾消散,满城都笼罩在愁绪和风雨中。
8.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如若故:宣和,指宋朝年号;临安,南宋的都城;南渡,指南宋建立;芳景,美好的景色。形容虽然时代变迁,但临安的景色依然美好。
9.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缃帙,指书卷;流离,散失;风鬟,指女子;三五,指三位五位。形容书卷散失,女子的头发散乱,都能写诗词表达痛苦之情。
10. 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江南,指江南地区;州,指州城;今夜,今天的夜晚。表示今天晚上的痛苦又有谁能知道呢?
11. 空相对,残无寐,满村社鼓:相对,互相看着;残无寐,无法入睡;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形容互相看着,无法入睡,满村的祭祀鼓声回荡。

去完善
赏析
《永遇乐》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词,作者刘辰翁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哀愁。诗中通过对月亮、云朵、香尘、华灯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同时,通过对禁苑、湖堤、缃帙、风鬟等人物和事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感慨与哀愁。
诗中的“璧月初晴,黛云远澹”两句,以明亮的月光和淡远的云彩作为春天的象征,展现了春天的明亮与宁静。而“春事谁主”一句,则提出了春天的无常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无尽哀愁。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禁苑、湖堤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繁华。然而,在“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两句中,诗人却以香尘和华灯隐喻春天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无奈与哀愁。
在“长是懒携手去”一句中,诗人以懒携手隐喻自己对春天的留恋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感慨。而“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一句,则以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深深哀愁。
诗中的“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如在故”一句,以宣和旧日、临安南渡等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一句,则以缃帙、风鬟等人物和事物,展现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感慨与哀愁。
最后,诗人在“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一句中,提出了江南无路、今夜此苦等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无尽哀愁。而在“空相对,残无寐,满村社鼓”一句中,诗人以空相对、残无寐、满村社鼓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无奈与哀愁。
总的来说,《永遇乐》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词,作者刘辰翁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哀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感慨与哀愁,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74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金国已经灭亡,而蒙古大军正逐步南侵,南宋朝廷岌岌可危。
在这个时期,刘辰翁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长大后成为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然而,由于战乱频繁,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一度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在刘辰翁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软弱无能使得国家日益衰落。与此同时,北方的蒙古帝国逐渐崛起,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刘辰翁创作了这首《永遇乐》,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