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夏景 其一 夏雨生众绿

标题包含
夏景 其一 夏雨生众绿
入夏可曾晴,阴阴众绿成。但惊春尽去,谁信雨中生。一月须梅润,千林但叶声。荷边蒲猗傩,桑外笋峥嵘。芳草非无恨,新条各向荣。秧田禾似浪,满眼几时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年-1297年),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 刘辰翁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中进士,历任国史院...查看更多
lin901002
去完善

译文
夏天来了是否晴朗,众多绿色已经形成荫凉。只是惊叹春天离去,谁知它们在雨中生长。一个月的梅雨滋润,千万林木只听见叶子沙沙作响。荷叶边上的水波荡漾,桑树外面的竹笋长势迅猛。芳草也有它们的遗憾,新的枝条各自努力地向上生长。稻田里的禾苗如波浪般起伏,满眼望去何时才能看到丰收的景象。
lin901002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入夏":指进入夏天。 2. "晴":晴朗。 3. "阴阴":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 4. "众绿成":各种绿色植物形成了生机盎然的景象。 5. "但惊":只惊讶于春天的离去。 6. "谁信":有谁能相信。 7. "一月须梅润":一个月内需要梅雨季节的滋润。 8. "千林但叶声":成千上万的树林只能听到树叶的声音。 9. "荷边蒲猗傩":荷叶旁的菖蒲长得繁茂。 10. "桑外笋峥嵘":桑树外的竹笋长势茂盛。 11. "芳草":指路边的野花野草。 12. "无恨":没有遗憾。 13. "新条":新生的枝条。 14. "向荣":向上生长,充满生机。 15. "秧田禾似浪":水稻田里的禾苗如同波浪般起伏。 16. "满眼几时平":满眼都是绿意,不知何时才能看到边际。
lin901002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夏景”为主题,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生机与活力。 首联“入夏可曾晴,阴阴众绿成”点明了夏季的到来,阳光逐渐被浓密的绿色所替代。这里的“阴阴”一词既描绘了夏天的炎热,又表现了植物的繁茂。 颔联“但惊春尽去,谁信雨中生”强调了春天即将离去的事实,同时暗示着新的生命正在夏天这片雨中茁壮成长。这里传达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颈联“一月须梅润,千林但叶声”描述了夏天雨季的特点,大雨过后,树木在湿润的环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须梅润”三字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湿润的环境。 尾联“秧田禾似浪,满眼几时平”则展现了夏日田野中,水稻生机勃勃的情景。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到了如诗如画般的田野间,让人感受到夏日的丰收景象。
lin901002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景 其一 夏雨生众绿》是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刘辰翁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这个时期正处于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金兵压境的危亡时刻。 刘辰翁时年约在五十多岁,此时他因个性刚直,不愿迎合权贵,导致官职长期得不到升迁。他还曾因直言敢谏,惹怒权臣贾似道,被贬谪为江西漕使。在他晚年时期,他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衰落和灭亡,悲愤不已。 在诗中,刘辰翁描绘了夏季雷雨之后,万物萌生的景象,以“夏雨生众绿”的自然之美寄托了对国家富强、民生安乐的渴望。然而,现实却是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兵的入侵,百姓生活困苦,这使得诗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悲痛。 总的来说,《夏景 其一 夏雨生众绿》这首诗是在刘辰翁经历了人生曲折、见证了南宋衰亡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lin901002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