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序
闷如愁红著雨,卷地吹不起。便故人渺渺,相逢前事,欲语还己。凝望久、荒城落日,五湖四海烟浪里。问而今何处,寄声旧时邻里。
闲说那回,海上苏李。雪深夜如被。想携手、汉天不语,叫□不应疑水。待河梁、一尊落月,生非死别君如酹。望故人阁上,依稀长剑方履。
古人已矣,垂名青史,谓当如此矣。又谁料浮沈,自得鱼计。赏心乐事,良辰美景,撞钟舞女,朱门大第。雕鞍骏马番装笠,笑虚名何与身前事。区区相望,饿死西山,悬目东门,人生何乐为此。
古人已矣,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听喔喔、鸡鸣早起,屡舞徘徊,痛饮高楼,狂歌过市。苍苍万古,羲农周孔,文章事业星辰上,至而今、枯见银河底。笑他黄纸除君,红旗报我,为君助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低垂如同忧郁的含雨红霞,风卷起它却无法将其吹散。此时故人已渐行渐远,过去的事情如同一部无声电影在心头上演。曾经熟悉的小镇已变成了废墟,阳光下的世界似乎在水波中荡漾。我试图询问曾经的邻居:“你们现在过得如何?”
那时我们还是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仿佛是海上的苏李。夜深人静,大雪漫天,我们曾在漫无边际的海天一色中一起度过快乐时光。我知道那时的我们也曾深情厚意,如今只能在梦中和他们相遇。
往事如烟,那些曾经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过的人已经消逝了。谁知道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那些曾经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乐事,美丽的景色,富贵人家的盛宴,都已不复存在。而我们已经看破了世俗的虚名,抛弃了那些无谓的追求。尽管彼此之间还在相互比较,但我们的内心早已超脱尘世,不为那些烦恼所扰。
在古人的世界里,天下英雄似乎只有曹操和你。清晨时分,公鸡喔喔地叫着,提醒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在高楼之上畅饮欢笑,在街头巷尾高声歌唱。那些远古的英雄,从炎帝神农到周公孔子,他们的光辉就像星星一样照耀着我们。现在,这些故事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却在我们的心中永存。
遥望星空,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曾经闪耀过的明星。我们会嘲笑那些为了虚名而奔波的人,因为我们已经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当我们在人世间追寻人生的意义时,但愿那些美好的回忆能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光明。

去完善
释义
1. 愁红:指枯萎的花朵,这里用来形容忧郁的心情。
2. 故人:指曾经的朋友或熟人。
3. 渺渺:形容遥远的样子。
4. 五湖:指中国的五大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5. 四海:指中国所有的海域。
6. 烟浪:指烟雾弥漫的水面。
7. 寄声:托人带口信。
8. 海上苏李:指西汉时期的两位文人苏武和李陵,他们分别被匈奴扣留多年。
9. 汉天:指汉朝的天空。
10. 疑水:怀疑水中的倒影。
11. 河梁:桥的代称。
12. 一尊落月:指一杯月光下的美酒。
13. 非死别:不是生死离别。
14. 君如酹:你如同在祭奠。
15. 依稀:模糊不清的样子。
16. 长剑:古代文人士大夫常佩戴的长剑,这里用来形容刘辰翁的形象。
17. 阁上:指楼上。
18. 垂名青史:指在历史上留下名声。
19. 谓当如此矣:意思是认为应该这样。
20. 浮沈:沉浮,形容人生的起起落落。
21. 自得鱼计:自己找到谋生的方法。
22. 赏心乐事:令人愉快的事情。
23.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和美丽的景色。
24. 撞钟舞女:指寺庙里的钟声和舞蹈。
25. 朱门:红色的门,古代富贵人家常用红色油漆大门,因此成为富贵人家的象征。
26. 大第:豪华的宅邸。
27. 雕鞍骏马:装饰华丽的马鞍和强壮的马匹。
28. 番装笠:指少数民族的服饰。
29. 虚名:空洞的名声。
30. 区区:小心的样子。
31. 饿死西山:指在西山饿死的典故,表示对名利的鄙视。
32. 悬目东门:指在东门悬挂头颅的典故,表示对名利的恐惧。
33. 喔喔:公鸡的叫声。
34. 屡舞徘徊:形容多次跳舞和徘徊。
35. 痛饮高楼:在高楼上尽情喝酒。
36. 狂歌过市:在大街上狂歌。
37. 苍苍万古:形容漫长的岁月。
38. 羲农周孔:指中国古代的始祖伏羲、神农、周公和孔子。
39. 文章事业星辰上:指文章事业如同星辰般璀璨。
40. 枯见银河底:形容枯萎的生命看到银河的底部。
41. 黄纸除君:指皇帝下令免去你的官职。
42. 红旗报我:指用红旗报告我被任命为官员的消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闷如愁红著雨"开篇,描绘了怀才不遇的沉郁气氛。接下来通过"荒城落日"、"五湖四海"等意象,展现了作者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的渴望。
下片回首当年与故人的相聚,借"海上苏李"、"汉天不语"的典故表达了对旧友深厚的思念。同时,作者想象与故人在明月下举杯,以此安慰彼此的心灵。
紧接着,作者反思了自己的一生,感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已逝去,剩下的只是虚名。因此,他决心抛开名利,追求心灵的自由。最后,他以"为君助喜"结尾,表现出与故友重逢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莺啼序》是南宋诗人刘辰翁所著。刘辰翁生活在南宋末年,其时正是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他生于公元1232年,卒于公元1297年,经历了宋元易代的历史巨变,亲身体验了战乱和流离之苦。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莺啼序》这首词中,刘辰翁以婉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天来临的景象,以此隐喻国家振兴的希望。然而,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他却无法掩饰内心的忧虑和哀愁。因为他的时代,正处于山河破碎、民生疾苦的时刻。
在刘辰翁生活的时期,南宋王朝已经衰落,蒙古帝国逐渐崛起,成为欧亚大陆的强大势力。1279年,蒙古军队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标志着长达四百余年的宋朝历史的终结。刘辰翁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的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剧变,内心充满感慨和悲痛。
因此,在创作《莺啼序》时,刘辰翁既表现了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又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人民苦难的同情。这首词反映了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