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题藤架
䔿䔿叶成幄,璀璀花落架。
花前离心苦,愁至无日夜。
人去藤花千里强,藤花无主为谁芳。
相思历乱何由尽,春日迢迢如线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茂的绿叶汇聚成帷幕,璀璨的花朵坠落于木架。
在花前心中充满了离别的苦痛,无尽的忧愁从早到晚都不曾停歇。
离去的人已远去千里,藤花独自绽放,却不知为谁而芬芳。
相思之情纷乱复杂无法终结,春天里时光漫长犹如一条无尽的长线。
去完善
释义
1. 独孤及:唐朝诗人,与李白、杜甫同时代。
2. 《和题藤架》:该诗是作者应友人所题藤架诗而作的和诗。
3. 䔿䔿叶成幄:"䔿䔿"(mù mù)指树木繁茂的样子;"幄"(wò)指帐幕。这句意为:藤叶繁茂如同一顶绿色的帐幕。
4. 璀璀花落架:"璀璀"(cuǐ cuǐ)形容花朵繁多的样子;"落架"指藤架上的花朵凋谢。这句意为:璀璨的花朵在藤架上凋谢。
5. 花前离心苦:在繁花面前心中却充满离别的痛苦。
6. 愁至无日夜:忧愁的情绪让人忘记了白天黑夜。
7. 人去藤花千里强:人们离去,藤花在千里之外依然盛开。
8. 无主为谁芳:无人欣赏的藤花依然美丽芬芳。
9. 相思历乱何由尽:思念之情纷繁复杂,无法平息。
10. 春日迢迢如线长:春天漫长,就像线一样无尽头。
去完善
赏析
《和题藤架》是唐代诗人独孤及的一首描绘藤花之美的诗篇。此诗通过对藤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䔿䔿叶成幄,璀璀花落架”,描述了藤花繁茂的景象。诗人以叶为帷幕,以花为璀璨的珠宝,形象地展现了藤花的美丽。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藤花赋予了生命,使其更具生动感。
次句“花前离心苦,愁至无日夜”,则是诗人情感的表达。面对美丽的藤花,诗人心中却充满了离愁之苦。这里的“离心苦”和“愁至无日夜”,表现了诗人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如同藤蔓一般,紧紧地缠绕着诗人,使得他日日夜夜都沉浸在忧愁之中。
接下来两句“人去藤花千里强,藤花无主为谁芳”,则是对离别的描绘。诗人通过“人去千里强”,表现了离别时的无奈与不舍。同时,诗人又以“藤花无主为谁芳”设问,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这里,诗人将藤花的美丽与离别的哀愁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最后两句“相思历乱何由尽,春日迢迢如线长”,则是对相思之情的进一步抒发。诗人以“相思历乱何由尽”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无法割舍,以“春日迢迢如线长”比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如同无尽的丝线,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都无法剪断这份深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题藤架》是唐代诗人独孤及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45年至770年之间,也就是唐朝的玄宗天宝年间到代宗大历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独孤及的个人生活经历起伏较大。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好成绩。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而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创作。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和题藤架》等,都展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玄宗天宝年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国力开始衰落。代宗大历年间,虽然战事基本平息,但社会经济仍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独孤及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忧虑和悲伤的情绪。
总的来说,《和题藤架》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独孤及在经历了科举失败、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