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寄萧立
朔风剪塞草,寒露日夜结。行行到瀛壖,归思生暮节。
驿楼见万里,延首望辽碣。远海入大荒,平芜际穷发。
旧国在梦想,故人胡且越。契阔阻风期,荏苒成雨别。
海西望京口,两地各天末。索居动经秋,再笑知曷月。
日南望中尽,唯见飞鸟灭。音尘未易得,何由慰饥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风修剪着边境的草木,寒露在夜里凝结。一步一步走到了海边,思念在心中与日俱增。
站在驿站的高楼上,极目远眺辽东碣石。遥远的大海进入了一片荒芜,无尽的平原延伸到了天际。
故乡只能在梦中相见,朋友已经远去。长久的别离和短暂的相聚,像是一场阵雨。
从海的西面遥望京口,两地相隔天涯。孤独的生活已经过了秋季,何时才能再次欢笑呢?
向南望去,只有飞鸟消失在视线中。消息难以传递,如何安慰我的渴望与期待?
去完善
释义
1.朔风:北风;
2.剪:吹拂;
3.塞草:边塞的草木;
4.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5.结:凝结;
6.瀛壖:沿海之地;
7.归思:思念故乡之情;
8.暮节:晚秋;
9.驿楼:驿站的楼房;
10.延首:抬头远望;
11.辽碣:古指北方的山川地域;
12.大荒:指荒野地带;
13.平芜:开阔的原野;
14.际:连接;
15.穷发:形容草木极多的地方;
16.旧国:指故乡;
17.梦想:心之所向;
18.故人:老朋友;
19.胡且越:指远离故土;
20.契阔:离别;
21.阻:阻隔;
22.风期:临别之际;
23.荏苒:时光流逝;
24.雨别:雨中告别;
25.海西:海的西边;
26.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
27.两地:指作者和萧立所在的地方;
28.天末:天的尽头;
29.索居:独居;
30.动经秋:常常经过秋天;
31.再笑:再次笑谈;
32.知曷月:何时才能见面;
33.日南:古代指岭南地区;
34.望中尽:在视野范围内消失;
35.飞鸟:高飞的鸟;
36.音尘:音信;
37.饥渴:比喻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独孤及的《海上寄萧立》。诗歌以第一人称叙述,表达了诗人在遥远海边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从开篇描绘的北方秋天的景象开始,到远方的大荒、平芜,以及遥不可及的故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通过描述与友人萧立的离别之情,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海上寄萧立》是唐代诗人独孤及的作品。创作于公元754年,时值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在这一年,独孤及因学识渊博而名扬天下,得到了众多士人的敬仰和尊崇。然而,他也曾受到过官场上的排挤和诽谤,生活过的并不如意。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了忧虑和挣扎。
在这一时期,唐代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知识分子热衷于探讨各种学问,诗歌成为了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诗人们往往通过诗歌来展示自己的才情,同时也借此传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这种氛围为独孤及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