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路旁的榆荚长得形似铜钱,我摘下一些当作钱来买酒,您看可好?

去完善
释义
榆荚:榆树的果实,形状像小铜钱;沽酒:买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开,通过对白描手法的运用,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边塞生活画卷。首句“老人七十仍沽酒”,刻画了一位勤勉而又乐观的老翁形象,即使年事已高,依旧忙碌于酒肆之间。紧接着,“千壶百瓮花门口”不仅渲染了酒家生意兴隆的热闹场景,也暗示了边塞地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两句则转为诗人与老翁的互动,借助“道傍榆荚巧似钱”的自然现象,诗人突发奇想,提出用榆荚充当货币来买酒的有趣问题。这种戏谑式的提问既体现了诗人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性格,又增添了整首诗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节奏明快,虽无华丽辞藻,却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和独特的地域风貌,是一首充满生活智慧和艺术魅力的小品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唐朝国力鼎盛、文化繁荣的时期。作者岑参当时在边塞任职,此诗便写于他在西域轮台(今新疆地区)期间。岑参一生多次往返于长安与边塞之间,这段边塞生活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此时的他虽身处异乡,但心态颇为闲适乐观。某日,他在花门酒肆前看到一位七十老翁仍在卖酒,便以轻松诙谐的语气写下这首小诗,既表现出对民间生活的细致观察,又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