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碛

标题包含
过碛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朝著名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的诗以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 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曾任刺史。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查看更多
邓皓文calsito
去完善

译文
在漫无边际的黄沙旅途中,游客们迷茫前行,四顾天空低垂,似乎与大地相接。他们说,当走到世界的尽头,才发现天地相连,无穷无尽。于是,他们继续前行,直到抵达安西,甚至更远的地方。
邓皓文calsito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碛:这里指沙碛,沙漠地区。 2. 行迷:迷失方向。 3. 四望:向四周看去。 4. 云天:天空。 5. 直下低:形容天空看起来很低。 6. 为言:为了说明。 7. 地尽:地方尽头。 8. 安西: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名,这里是借指遥远的西部地区。
邓皓文calsito
去完善
赏析
《过碛》岑参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诗歌。诗句中的“黄沙碛里”、“四望云天”等词句展现了边疆沙漠地带的独特风貌,展现出一种辽阔壮丽的景象。同时,通过描述地理空间的辽阔以及戍边将士的不断前行,传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内涵。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诗人以哲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无限境界,使读者感受到边塞征途的无尽探索与追求。
邓皓文calsito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碛》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54年,即唐玄宗天宝年间。这个时期,岑参正处于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在长安待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未能得到重用。这使得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疾苦。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统治阶级的奢侈糜烂和人民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让岑参对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生活经历和社会观察使岑参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色彩。
邓皓文calsito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