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
两京多节物,三日最遨游。丽日风徐卷,香尘雨暂收。
红桃初下地,绿柳半垂沟。童子成春服,宫人罢射鞴。
禊堂通汉苑,解席绕秦楼。束皙言谈妙,张华史汉遒。
无亭不驻马,何浦不横舟。舞籥千门度,帷屏百道流。
金丸向鸟落,芳饵接鱼投。濯秽怜清浅,迎祥乐献酬。
灵刍陈欲弃,神药曝应休。谁念招魂节,翻为御魅囚。
朋从天外尽,心赏日南求。铜柱威丹徼,朱崖镇火陬。
炎蒸连晓夕,瘴疠满冬秋。西水何时贷,南方讵可留。
无人对炉酒,宁缓去乡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京城中的节日氛围很浓厚,人们连续三天的畅游其中。阳光和煦,轻风吹拂,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这美好的场景仿佛让雨滴都暂时收敛了。
盛开的桃花刚刚露出地面,嫩绿的柳树轻轻低垂在水渠边。孩子们穿上了春天的衣服,而宫女们则停止了射箭准备。
在宴会上,大家可以畅通无阻地交谈,绕过了一座座华丽的楼阁。束皙的言论十分美妙,张华的叙述生动有力。没有哪个亭子不会停下马匹,没有哪处水湾不会停泊小船。舞蹈的音乐飘扬在每一扇门,帷幕与屏风在各个角落流动。
金色的小球朝着鸟儿扔去,芳香的诱饵引来鱼儿吞食。在这清水中洗净污秽,为了迎接祥瑞而乐于互相敬酒。祭祀的草料即将被遗弃,晒干的神药也应该休息了。谁曾想到这个召唤灵魂的节日,却变成了解救邪魅之徒的时刻。
朋友们来自天外的远方,我们共同欣赏南国的景色。铜柱象征丹徼的威严,朱崖守护着火陬的土地。炎炎夏日的热浪从早到晚连绵不断,潮湿的季节让人无法忍受。什么时候西边的河水可以缓解干燥?南方的温暖是否值得留恋?
在孤独的时候没有人对饮炉酒,但愿可以舒缓离乡的忧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两京:指长安和洛阳,唐代的两京制度,分别对应今天的西安和北京。
2. 节物:节日的礼仪、风俗、活动。
3. 丽日:明媚的阳光。
4. 香尘:香气扑鼻的尘土。
5. 红桃初下地,绿柳半垂沟:形容春天的景色。
6. 禊堂:古代清明节的一种习俗,人们在水上洗濯祭神以祈求健康、幸福。
7. 束皙:西晋文人,博学多才,善言谈。
8. 张华: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善于史论。
9. 金丸:金色的弹丸,这里用来比喻投射鸟类的工具。
10. 芳饵:美味的鱼饵。
11. 濯秽:清除污秽,指清洗身体。
12. 献酬:指祭祀时供奉祭品并敬酒。
13. 灵刍:祭祀用的草料。
14. 神药:指有神奇功效的药物。
15. 招魂节:指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
16. 御魅:驱邪。
17. 天外:遥远的地方。
18. 日南:古代的郡名,位于今越南中部一带。
19. 铜柱:古代立在边疆的标志物。
20. 丹徼:南方边远地区。
21. 朱崖:古地名,位于今海南省琼山地区。
22. 火陬:指东方,这里借指海南。
23. 西水:指长安附近的水利工程。
24. 去乡:离开家乡。

去完善
赏析
该诗以华美而繁复的笔法描绘了诗人身处异地思念故乡的心情。在首联和颔联中,作者用生动的场景描绘出两京的风土人情,其中,“两京多节物,三日最遨游”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下来的颈联至尾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出游中的见闻,如“禊堂通汉苑,解席绕秦楼”。然而在尾联处,诗情陡转,表达出诗人无法排解的乡愁和忧虑。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游宴之乐为陪衬,更突出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苦楚和对家乡的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是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此时沈佺期已经离开京城,被贬至驩州(今越南北部一带)担任刺史。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回忆起往日游乐的美好时光,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满怀愁绪的诗篇。
当时的唐朝社会正值盛世,然而政治斗争也日益激烈。沈佺期因其才情出众,成为宫廷诗人,深受皇帝宠爱。然而,他也因才华和地位而受到排挤,最终陷入了政治漩涡。在驩州任职期间,他不仅远离了故土亲人,还饱受精神上的折磨。这种心境无疑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沈佺期被贬谪至驩州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他历经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因此将这份深切的心境融入诗中,表达了他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