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前一日 其二
青青叶中兰,庭幽有余芳。
新葩明轻茎,知我春昼长。
安得滋九畹,命骚与争光。
风泛不须纫,深林宜永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意盎然的叶子中的兰花,庭院宁静弥漫着芬芳。
新发的花朵明媚而轻盈,让我知道春天的午后是多么漫长。
如何才能滋养大片的兰花,让它与《离骚》一同闪耀光芒。
风吹过无需编绳,深入森林更适合永久珍藏。
去完善
释义
《春分前一日 其二》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古诗。以下是诗词的字词注释:
1. 韩淲(huì):南宋诗人,字仲止,号涧泉,曾任从政郎。
2. 青青叶中兰:描述春天的兰花绿叶繁茂的景象。青,绿色;叶,叶子;兰,指兰花。
3. 庭幽有余芳:描述庭院幽静,花香四溢的氛围。庭,庭院;幽,幽静;余芳,剩余的花香。
4. 新葩(pā)明轻茎:描述春天新开的兰花花朵明亮而花茎轻盈的特点。新葩,新开的花朵;明,明亮;轻茎,轻盈的花茎。
5. 知我春昼长:描述兰花盛开让诗人在春天白天的时间感觉更长。知,知道;春昼长,春天白天的时长。
6. 安得滋九畹(wǎn):表达诗人希望种植更多的兰花来展示其美丽。安得,如何得到;滋,滋润生长;九畹,古代一种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此处泛指大片土地。
7. 命骚与争光:将兰花与屈原的《离骚》相比较,表达对兰花美丽的赞美。命骚,引用《离骚》;与,和;争光,争艳。
8. 风泛不须纫(rèn):描述风吹过兰花时,不需人为固定。风泛,风吹过;不须,不需要;纫,系紧。
9. 深林宜永藏:认为兰花在深林里会永远保持其美丽。深林,深山老林;宜,适合;永藏,永远隐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诗人内心感慨的诗。诗人通过描述绿叶中的兰花、庭院的幽静以及新花的绽放,表达了春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同时,诗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像这些美好的事物一样,有所成就,发光发热。
诗的首联“青青叶中兰,庭幽有余芳”,通过对兰花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的目光从绿叶中寻找到了兰花,暗示了春天已经悄然来临。同时,庭院的幽静也与兰花的芬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美好。
颔联“新葩明轻茎,知我春昼长”,通过对新花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景象。新花的光彩照人,使得整个春天的白天都变得漫长起来。这一联不仅赞美了春天的美景,还表达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颈联“安得滋九畹,命骚与争光”,诗人开始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滋养,像屈原那样写出传世之作,为世人所景仰。这表明诗人虽然身处田园,却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尾联“风泛不须纫,深林宜永藏”,诗人表示自己就像随风飘荡的花朵,不需要过于雕琢,只要能够在深林中永远隐藏,就已经心满意足。这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也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分前一日 其二》是南宋著名诗人韩淲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后期,具体年份无法确定。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战乱频繁、政权更替的动荡时代。金人南下,中原地区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但仍饱受战争之苦。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韩淲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种种原因被贬谪。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和民生的命运,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文学领域,南宋却涌现了一批杰出文人,如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等,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韩淲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