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高氏八千古

标题包含
水调歌头·高氏八千古
高氏八千石,驺哄溢街坊。庸夫俗子,夸道锦绣里家乡。谁识书生心事,各要济时行已,肯顾利名场。用我吾所欲,不用亦何伤。 汉嘉守,凡阅历,几麾幢。便教入从出节,都是分之常。但愿国安人寿,更只专城也好,不用较强梁。准拟耆英会,倚杖看人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四川蒲江,是南宋中叶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魏了翁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乡里。他在科举考试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高氏家族享用丰厚的俸禄,车辆塞满了街头巷尾。平民百姓都在炫耀自己的华丽家园。谁又能理解读书人的心情呢?每个人都想为社会做贡献,不追求名利。用我的方法来实现理想,不被任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汉嘉郡守,经历了诸多事务,处理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今成为了封疆大吏,进入朝廷,外出巡视,这些都是应该的。我只希望国家平安,人民长寿,即便只是一个边城的官员也很好,不需要去争夺高位。到了晚年,我打算和一群老者聚会,依靠着手杖,看着人们忙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水调歌头:词牌名,源自唐朝大曲中的“水调歌”,后成为词牌。 2. 高氏八千石:指宋朝时期的高氏一族,世代为官,家世显赫。八千石,形容官职显赫。 3. 驺哄:指随从簇拥的喧闹景象。 4. 庸夫俗子:泛指平常百姓。 5. 锦绣里家乡:指繁华富庶的地区。 6. 书生:指读书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7. 济时行已:指拯救国家危亡,实现自己的抱负。 8. 利名场:指追求名利的社会环境。 9. 用我吾所欲,不用亦何伤:指如果得到重用就实现我的理想,如果没有得到重用也无妨。 10. 汉嘉守:指汉嘉郡的太守,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11. 凡阅历:指历经各种世事。 12. 几麾幢:指历任过多种职务。 13. 从:任官,出仕。 14. 节:官员的象征,如符节、旌节等。 15. 分:本分,职责。 16. 安国:指国家安定。 17. 人寿:人民安居乐业。 18. 专城:指担任郡县的行政长官。 19. 强梁:强者,豪强。 20. 准拟:打算,计划。 21. 耆英会:指年高德劭的人聚会。 22. 倚杖:指年老体衰的老人。
去完善
赏析
词中“高氏八千石,驺哄溢街坊”为起点,以描绘高氏门庭繁华的景象开篇。然而作者笔锋骤转,在瞬间点明世人皆为庸夫俗子,不知其中的真相。讽刺之余,彰显的是作者的清醒与超脱。 接下来的“谁识书生心事,各要济时行已,肯顾利名场”三句,体现了书生为国为民的情怀与担当。尽管科举、官场争名夺利,但魏了翁坚持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坦然面对名利的诱惑。 “用我吾所欲,不用亦何伤”一句则表现出其坚守的信念和从容的心态。无论命运如何安排,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就不会被外物所困扰。 接下来,描述自己出任汉嘉太守的经历。这段经历包含了诸多变数和磨难,但是魏了翁依然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便教入从出节,都是分之常”显示出他顺应天命,从坎坷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但愿国安人寿,更只专城也好,不用较强梁。”表明了其内心最真实的愿望,那就是国泰民安,百姓幸福。即使是做一个地方官员,他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而不会去和权贵争夺名利。 “准拟耆英会,倚杖看人忙”两句,不仅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心态,还展现出一种睿智的人生观。作者愿意在年长之时,站在一旁,观看世间百态,安享晚年。这种心境悠然,与世无争的态度,正是本词的最高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高氏八千古》是南宋诗人魏了翁所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17年前后,此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魏了翁以抗金保国为己任,积极建言献策,提倡道德、文化教育,期望重新振兴南宋政权。 在创作这首词时,魏了翁正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泸州。当时四川地区抗金形势严峻,而朝廷内部却党派斗争激烈,这让魏了翁深感忧虑。他一方面关注国家大事,力图缓和民族矛盾;另一方面,也关心地方民生,推行德治教化,减轻百姓负担。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金兵屡屡南下侵犯,南宋政权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一些有识之士如魏了翁等,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改革方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建议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纳,使得魏了翁忧心忡忡,满怀壮志却无法一展抱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