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
少年谈笑解秦兵,便欲连从却未成。
莫谓江东可长保,暮年无意引朱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孩子们轻松地谈论着如何应对敌军,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不要说江南地区可以长久保住,老年人并不想引导他们进入困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春申君:战国时楚国人,姓黄名歇,封于春申,故号春申君。他在楚考烈王在位期间,任令尹(相国)二十多年,是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
2. 谈笑解秦兵:指春申君年轻时,以谈笑之间说服秦军退兵的故事。此事见于《史记·春申君列传》。
3. 连从:指联合诸侯共同抵抗秦国。这里是指春申君在考烈王时期,曾与赵、魏等国合纵抗秦,但并未成功。
4. 莫谓江东可长保:这句是说不要认为可以长期保住江东之地。这里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下游一带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
5. 暮年无意引朱英:这句是指春申君晚年时,没有意识到要提防祸患,以至于被楚考烈王的儿子公子悍杀死。朱英,是春申君的门客,曾劝春申君防备公子悍,但春申君没有采纳。
去完善
赏析
《春申君》这首诗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春申君在年轻时机智勇敢地解决了秦国的进攻,但未能联合各国抵抗秦国统一天下。诗人提醒我们不要认为江东之地可以长久保住,因为春申君晚年时已经没有心力去招募贤才,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这首诗以历史为镜,警示我们要时刻居安思危,努力进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申君》是宋代诗人吕本中所作。这首诗诞生于北宋末年,即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靖康之难、王安石变法等,社会动荡,人民疾苦。
在这个背景下,吕本中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他曾任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潜心研究文学。他的诗风独特,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春申君》一诗,正是通过对战国时期楚国人黄歇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勇敢和智慧的敬仰。黄歇因助楚太子登基有功,被封为春申君,后人称之为“忠义之士”。吕本中通过赞扬春申君的故事,旨在弘扬忠诚正义的精神,警示世人要恪守道义,关爱民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