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阳渡
一舟小如叶,横在波涛中。
纷纷川上人,欲渡愁北风。
有帆天际来,渐近葭苇丛。
寄声与问讯,恐是陶朱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艘小船轻如树叶,横卧在汹涌的波涛之中。
许多站在河岸上的人们,想要渡过河流却被凛冽的北风吹得愁绪满怀。
突然看到远方飘来的风帆,逐渐靠近那片芦苇丛。
大声呼喊并询问对方,心里暗自期盼这是陶朱公(陶侃)的船队。
去完善
释义
1. 小如叶:形容船只非常小,就像一片树叶一样。
2. 横:漂浮的意思。
3. 波涛:指江水的波浪。
4. 纷纷:这里形容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
5. 欲渡:想要渡过江河。
6. 北风:即寒冷的风,可能指冬季的寒冷天气。
7. 天际:天边,远处。
8. 葭苇丛:芦苇丛生的地方。
9. 寄声:通过声音传递消息。
10. 问讯:询问情况。
11. 陶朱公:范蠡的别号,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改名陶朱公,携西施泛舟五湖。在这里诗人以陶朱公比喻可能是有钱有势的人要乘坐大船经过此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舟船江上、波涛汹涌的景象,以及人们期待顺风渡江的复杂心情的诗。首联“一舟小如叶,横在波涛中”,以小舟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正如一叶扁舟在波浪中起伏不定。颔联“纷纷川上人,欲渡愁北风”,写出了众人渡江时的困境:由于北风大作,河水上涨,渡江变得困难重重,使得人们心生忧虑。颈联“有帆天际来,渐近葭苇丛”,意味着希望就在眼前,虽然波涛未平,但远方的帆影预示着一种可能的援助。尾联“寄声与问讯,恐是陶朱公”,通过虚写的方法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凸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变化,突显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武阳渡》是宋代诗人裘万顷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左右,此时的裘万顷正处于中年时期。在这首诗中,裘万顷通过对武阳渡一带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劳动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在宋代,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士人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裘万顷自幼聪颖,勤奋好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了一名文官。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曾多次被任命为地方官,负责管理地方政务。在此期间,他关心民生,体察民情,努力为百姓办实事。
在这段时间里,裘万顷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文学、艺术、哲学等问题,相互交流心得,共同进步。这种友谊对裘万顷的影响很大,使他的诗歌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宋代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非常热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裘万顷的诗歌创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这些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