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别馆月夜
三五穷荒月,还应照北堂。回身向暗卧,不忍见圆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贫穷而荒凉的环境中,月亮仍然照耀着北边的房子。转身朝向阴暗处躺下,因为不忍心看到那明亮的月光。
去完善
释义
1.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民族,后来建立了吐蕃王朝。
2. 别馆:客馆,供临时休息的住处。
3.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即月圆之夜。
4. 穷荒:荒远之地。
5. 北堂:古时候母亲的代称,这里指家中的母亲。
6. 回身:转身。
7. 暗:光线暗淡的地方。
8. 不忍:情感上不愿意。
9. 圆光:月亮。
去完善
赏析
《吐蕃别馆月夜》以月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明月却无法团圆的深深痛惜之情。首句“三五穷荒月,还应照北堂”中的“三五”是指农历十五,“北堂”则是指家中的亲人。这句诗传达了尽管身处遥远的地方,但家中的亲人仍然能够看到那轮明月。接下来的“回身向暗卧,不忍见圆光”描绘了诗人背过身去,不愿看那明亮的月光,因为那会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家人。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将游子离家、月圆思亲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吐蕃别馆月夜》是唐代诗人吕温于贞元年间(785-805年)在吐蕃使臣驿馆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时期,吕温作为唐朝的使臣被派遣到吐蕃进行外交活动。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如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吐蕃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他所熟悉的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都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国家内外局势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吕温作为朝廷官员,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因此,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