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
汉公事业比阿衡,纯用诗书致太平。
它日何人颂功德,至今嘲笑亦诸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代治理国家的方式如同一位公正的法官,完全依靠文学和经书来达成社会的和谐。有朝一日,谁能歌颂他们的功绩?现在的人们对此嗤之以鼻,甚至嘲笑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汉公:指西汉时期的功臣与重臣。
2. 阿衡:商朝的官名,喻指伊尹,此处以伊尹比喻辅佐君王的重臣。
3. 纯用诗书:完全依赖儒家经典来治理国家。
4. 颂功德:赞美功德,此处意指歌颂汉代功臣的事迹。
5. 诸生:学生,此处可能指涉汉代学者及书生。
去完善
赏析
《读汉书》是唐朝诗人鲍慎由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汉代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诗歌文化与教育传承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汉公事业比阿衡”将汉代的伟业与阿衡(即伊尹)进行对比,强调汉代成就之巨大,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诗歌创作的题材来源于历史事件。在作者看来,汉代的繁荣昌盛很大程度上源于诗歌文化的繁荣,以及儒家经典的传播和教育。这句以对比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对汉朝的赞美和对诗歌事业的推崇。
第二句“纯用诗书致太平”揭示了汉代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对儒学的重视和推广,以及对诗歌文化的纯正运用。通过诗书教化人们达到国家和谐稳定的理想状态,这是诗人对儒家政治理念的认可,也是他本人对于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深刻见解。
第三句“它日何人颂功德”则在思考未来的可能。诗人假设有一天有人要颂扬汉代的丰功伟业,那么谁将有资格去完成这一任务?这是一种对自己学识和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后代学子的期许。
尾句“至今嘲笑亦诸生”传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现状的不满。这里提到的“嘲笑”并非指针对某人的嘲讽,而是指那些对诗歌文化轻视、甚至嗤之以鼻的人。诸生,指的是众多学子,他们本应成为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体,却对此不以为然。这是诗人对时代风气的忧虑,也反映出他对文化传承的热切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汉书》是唐代诗人鲍慎由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世纪中叶,即唐朝中期。这一时期,国家相对安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了高潮。
鲍慎由在此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过朝廷官员,但因种种原因被贬谪。在政治生涯失意之时,他转而投身文学创作,抒发胸臆。他的诗歌作品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
在唐朝中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国家局势日趋紧张。尽管表面上的盛世景象仍存,但内部的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已日益严重。鲍慎由身处其中,深感忧虑,故而在《读汉书》中表达了对于古代明君良臣的向往和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他以汉书中的历史故事为例,希望君王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整顿朝纲,选拔贤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