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

标题包含
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
一城歌管中秋乐,薄暮楼台六幕垂。 明月幸无亏损处,浮云应有敛收时。 聊因表海今宵醉,却起钱塘去岁思。 有美堂前如白昼,练铺江面镜须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城市里充斥着中秋节的音乐和欢笑声,夜幕降临,楼台都被薄纱般的夜幕笼罩。 幸运的是,明亮的月光没有丝毫损伤之处,漂浮的云朵也应该在某个时刻收敛。 今天晚上,因为海滨的美景,我微醺陶醉;想起去年在杭州的钱塘江畔,我不禁心生思念。 有美堂前的景色如同白昼一般明亮,镜子一般的江水映照出我的面容。
去完善
释义
1. "一城":指整个城市或某一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城市或区域。 2. "歌管":指音乐和乐器。 3.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团圆赏月。 4. "薄暮":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5. "楼台":楼房和高台。这里可能指的是城市的建筑或观景台。 6. "六幕":古代天文学家把天划分为六个幕,这里可能是比喻天空。 7. "明月":明亮的月亮,这里的明月可能指的是中秋赏月的主题。 8. "亏损":指损失,这里可能是指月亮被云层遮住,无法看到。 9. "浮云":流动的云彩,这里可能是在形容遮挡月亮的云。 10. "敛收":收敛,这里是说云应该会散去。 11. "表海":滨海之地,这里可能是指作者所在地的地理位置。 12. "钱塘":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这里是作者回忆的地方。 13. "有美堂":北宋杭州的一座楼阁名。 14. "练":白色的丝织品,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江水在月光下显得明亮。 15. "镜须眉":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胡须和眉毛,这里可能是形容江水在月光下反映出周围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中,诗人赵抃借中秋不见月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中秋节气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先,诗人在第一联中以“一城歌管中秋乐”来描述中秋节的喜庆气氛。这种气氛与第二联的“薄暮楼台六幕垂”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中秋不见月的遗憾。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仗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接着,在第三联中,诗人通过“明月幸无亏损处,浮云应有敛收时”来表达自己对中秋节不见月的看法。这里的“明月”和“浮云”分别象征着美好和困扰,诗人认为虽然生活中难免有困难和挫折,但美好的事物最终会战胜困境,得到收获。这一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第四联中,诗人以“聊因表海今宵醉,却起钱塘去岁思”表达自己的感慨。这里提到的“表海”和“钱塘”都是古代浙江地区的地名,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最后一联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最后,第五联中的“有美堂前如白昼,练铺江面镜须眉”是诗人对中秋节美景的想象。这里的“有美堂”是一座位于钱塘江边的古代建筑,诗人将其比喻为明亮的白昼,表明即使没有月亮,美景依然令人陶醉。同时,“练铺江面镜须眉”中的“练”指的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这里用来形容江面的平静,而“镜须眉”则是对江面映出人们面容的生动描绘。整个第五联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中秋节气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抃的《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这首诗作于北宋仁宗时期(1057年)。在那个时代,中秋节对于中国百姓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赏月、点灯等活动来庆祝团圆和丰收。诗人赵抃任职于朝堂,曾担任谏官一职,负责向皇帝提出建议和批评。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在这一时期不断为国家治理问题献言献策。然而,由于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纷,赵抃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直言不讳地指出皇亲国戚的错误而遭到排挤和打压。在中秋佳节之际,诗人望月抒怀,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在这个特殊时期,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窘境。国内政治腐败严重,民间疾苦日益加剧;国外则面临着契丹、西夏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赵抃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官员,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为民请命,展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在《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