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
大雪迷空野,征人尚远行。
乾坤初一色,昼夜忽通明。
有物皆迁白,无尘顿觉清。
只看流水在,却喜乱山平。
逐絮飘飘起,投花点点轻。
玉楼天上出,银阙海中生。
舞极摇溶态,闻余淅沥声。
客炉何暇暖,官酤未能醒。
薄吹消春冻,新旸破晓晴。
更登分界岭,南望不胜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雪覆盖原野,士兵还在远方行进。
天地间一片纯白,日夜之间突然光明。
所有事物都呈现出白色,没有尘埃感到格外清晰。
只看到水流在流动,欢喜的是乱山已经平静。
飘起的雪花如柳絮飞舞,飘落的花朵轻盈如点点星光。
天上的琼楼玉宇出现,海中的银阙似乎也生出。
舞蹈到极点身姿摇曳,还能听到雨滴声。
旅途中的炉火无暇温暖,官府的酒吧还不能让人清醒。
微风消散春天的寒意,朝阳驱散清晨的阴霾。
再登上分界的山峰,向南望去难以控制感情。
去完善
释义
1. 渔梁驿:位于今中国湖南省岳阳市,为古代交通要道驿站。
2. 衢州:古州名,位于今中国浙江省衢州市。
3. 乾坤:指天地。
4. 通明:指明亮。
5. 白:指雪的白色。
6. 无尘:指空气洁净。
7. 只:仅仅。
8. 看:观察。
9. 却喜:喜欢的是。
10. 乱山:杂乱的山。
11. 逐絮:指雪花随风飘起。
12. 投花:比喻雪花飘散。
13. 玉楼:华美的楼阁。
14. 银阙:白色的宫殿。
15. 舞极:指雪花在空中飞舞。
16. 摇溶:指飘落的雪花。
17. 闻余:听到的声音。
18. 淅沥:形容雨、雪等的声音。
19. 客炉:旅途中的炉火。
20. 官酤:官方酿造的酒。
21. 薄吹:微风吹过。
22. 消春冻:融化春天的冰冻。
23. 新旸:初升的阳光。
24. 分界岭:地理上划分地区的山峰。
25. 南望:向南看去。
26. 不胜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大雪纷飞之时,从渔梁驿到衢州的旅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境。开篇以“大雪迷空野,征人尚远行”写出大雪漫天、道路崎岖的景象,凸显出行路的艰辛与漫长。接着用“乾坤初一色,昼夜忽通明”概括雪景的壮丽,天地间一片纯净的白,昼夜之间光线明亮,充满诗意。接下来的几句分别描写了雪花飘落的轻盈、流水潺潺以及远处的山峰起伏不平,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风雪中的自然景象。
随后诗人以“逐絮飘飘起,投花点点轻。玉楼天上出,银阙海中生。舞极摇溶态,闻余淅沥声。”描绘雪花飞舞的美景,状似飞絮的花儿在空中飘舞,点点轻柔;而那银装素裹的世界,又仿佛是天上的玉楼和海中的银阙。不仅如此,雪花还呈现出翩翩起舞的姿态,伴随着轻微的淅沥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描述自己在旅途中的感受,“客炉何暇暖,官酤未能醒。薄吹消春冻,新旸破晓晴。”虽然大雪飘零,但诗人仍关心自身的冷暖,同时也感叹春光的到来。最后,“更登分界岭,南望不胜情。”表达了诗人登上分界岭时的心境,向南望去,无尽的思绪涌上心头。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风雪行旅图,并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感受展现出一幅冬日美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蔡襄途经渔梁驿,又连夜行至衢州,正值寒冬时节,天降大雪,为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遂作此诗。时年,蔡襄受命巡视江南东路,整治疏浚河道,此行路上可能不禁忆起往年雪天与友人一同赏雪的美好时光,因景生情,感慨万千。
此时,北宋正处于真宗和仁宗时期,社会较为稳定,经济繁荣,尤其是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商业日益活跃,水路交通愈发重要。而蔡襄本人亦因才干出众,历任多职,曾参与庆历新政,主张改革朝廷弊端。此次巡视江南东路与友人分别后,他的足迹踏遍江南,一路上目睹诸多百姓民生困苦。其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