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吴松浮天阁送别)
楼外江山展翠屏。沈沈虹影畔,彩舟横。一尊别酒为君倾。留不住,风色太无情。
斜日半山明。画栏重倚处,独销凝。片帆回首在青冥。人不见,千里暮云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窗外风景如画展开,绿色的屏幕展示着江山的秀美。幽暗的虹桥倒影在水中,彩色的船儿静静地停泊。一杯离别的美酒为你而倾倒,可惜无法留住美丽的景色,大风毫不留情地吹拂而过。夕阳西下,照亮了半边的山峰,明亮的光线照耀着画桥。再次依靠在那里独自沉思,远去的船只已经消失在天空的尽头。看不见你的身影,只留下无尽的暮云覆盖着远方的地平线。

去完善
释义
1. 楼外江山展翠屏:指江边的风景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翠屏,绿色的屏风,比喻美丽的山水景色。
2. 沈沈虹影畔:沈沈,形容水波浩渺的样子;虹影,彩虹般的倒影,这里指水面反射出来的美丽光影。
3. 一尊别酒为君倾:指设宴送行。一尊,一杯;倾,倾倒。
4. 留不住,风色太无情:指无奈挽留不住离去的友人,风的无情带走了他。
5. 斜日半山明:夕阳照耀在山腰,景象明亮。
6. 画栏重倚处:画栏,精美的栏杆;重倚,再次依靠或站立。
7. 独销凝:独自陷入沉思。
8. 片帆回首在青冥:片帆,孤帆;青冥,青天,天空。
9. 人不见,千里暮云平:指友人离去后,只剩下茫茫的暮云。

去完善
赏析
《小重山·吴松浮天阁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词。开篇写景,借“楼外江山展翠屏”的景色铺垫了离别的氛围。紧接着用“沈沈虹影畔,彩舟横”描述江边的离别情景,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以“斜日半山明”的暮景引发情感共鸣,勾勒出别离的画面,并融入个人情绪,传达了离愁之感。结尾两句“人不见,千里暮云平”,更是以一种寂寥的情调收尾,使得全词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气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重山(吴松浮天阁送别)》是南宋词人蔡伸的一首离别赠别之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中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尤以词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尤为繁荣。蔡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受到浓厚的文人墨客氛围熏陶,并因此锻炼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个阶段的蔡伸已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人墨客,他的个人经历丰富多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场人生的别离。这让他深刻体会到离别之痛,也激起了他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朋友的留恋之情付诸于笔端。
由于常年在外奔波,蔡伸领略到了许多人间冷暖,对于人生离别的体验尤其深刻。在本词中,他以"吴松浮天阁送别"为题,将这种别离之苦用文字形式传达给读者。同时,他还借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的意境,表达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人生哲理,从而使得整首词在情感抒发之余,还蕴含了一定的哲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