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
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活精彩无比,把美景搬到身边。
虽然美好终将离去,却在春风中笑着不眠。
去完善
释义
1. 活色生香:指花鲜艳的样子和香气四溢的情景。这里指杏花的美好姿态。
2. 第一流:最上乘的级别。这里是说杏花为春天花卉中最美的一种。
3. 青楼:古代指显贵的居所,或富贵人家的青砖楼阁。这里借指作者所在之处的高楼。
4. 艳性:艳丽的特性,此处指杏花的美丽。
5. 相负:相互违背,辜负。这里指美好的花期与易逝的生命之间的矛盾。
6. 乱向春风笑不休:意思是杏花在春光中尽情开放,仿佛在嘲笑时间的短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里,杏花开得灿烂夺目,香气四溢,仿佛是世上最美的景象。诗人将这盛开的杏花比作艳丽的女子,她手中的鲜花给她增添了几分柔美的气质,仿佛是靠近青楼的优雅女子。然而,这位美丽的女子却最终被辜负了她的美丽,因为春天的风吹过,花儿开始凋谢,她们在风中笑得如此灿烂,让人感叹生命的短暂和美好。诗人以这幅画面传达了生命短暂、美丽易逝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杏花》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作品,创作于晚唐时期。薛能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作为一名文人,薛能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沧桑变迁,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时期,薛能的个人命运也颇有些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官场和世俗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使他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他的诗作以反映现实、表达个人情怀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在《杏花》这首诗中,薛能通过对杏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他以杏花为象征,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忧虑情绪。总的来说,《杏花》这首诗是在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下,薛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感受为基础创作出来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