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长干塔

标题包含
题长干塔
舍利无端应念来,浮图平地拥崔嵬。 当年不假金锤力,争得光明耀九垓。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舍利子莫名其妙地因思念而出现,佛塔在平地上巍然耸立。 若非当年的辛勤努力,又怎能让光辉照亮九天十地?
去完善
释义
1. 长干塔: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内长干桥南的长干寺内的古塔。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243-251),毁于北宋时期,明初重建。此塔的营造技艺十分高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2. 释道生:中国佛教禅宗高僧,被誉为“天台宗十三祖”。他主张顿悟说,认为众生皆具佛性,修行不必经过长期渐悟过程,只需顿悟即可成佛。 3. 舍利: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遗留下的珠状物质,被视为佛教圣物,用以供奉或建塔纪念。 4. 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 5. 应念来:根据人们的意愿而出现。这里是指舍利在人们心中无端的期盼下出现。 6. 浮图:又称浮屠,是佛教用语,原指佛陀的教导,后来用于指称佛教寺庙或佛教徒,也可用来指代佛像、佛塔等佛教建筑。 7. 平地:平缓的土地,与险峻的高山相对。 8. 拥:拥有。 9. 崔嵬:形容山势高耸,这里用来形容塔的高大雄伟。 10. 金锤力:金属制作的锤子之力,象征力量。 11. 九垓:指九天,古人对天空的称谓,泛指高空或天际。这里意为舍利之光普照四方,使众生受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长干塔”,作者是释道生。诗中描述了一座位于长干(今南京市秦淮区境内)的古塔,该塔因安放有舍利(佛教高僧的遗骨或遗发)而闻名于世。诗人通过对古塔的描绘,表达了其对佛法弘扬和传播的信心与期许。 首句“舍利无端应念来”中的“无端”意为无缘无故、突然之间。这句诗表明,舍利突然间感应到众生的愿望和祈求而降临世间。这种突如其来的现象强调了舍利的高尚品质及其在信众心中的神圣地位。 第二句“浮图平地拥崔嵬”中的“浮图”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佛陀;“崔嵬”形容山势高耸,这里用来比喻古塔高大雄伟的形象。这一句表现了古塔的壮丽景观,以及其在信徒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第三句“当年不假金锤力”中的“当年”指的是古塔修建的时期。诗人认为,当年的建筑师们在建造这座古塔时,并没有借助任何外力,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技艺。这表明了佛教信仰者追求真理、自力更生的精神。 最后一句“争得光明耀九垓”中的“争得”表示努力获得;“九垓”指九天、苍穹,这里用以象征无边无际的空间。这句诗句传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古塔所承载的舍利光辉普照,将佛教的光明带给广大信众,使众生皆得解脱之道。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佛教信仰的美好愿景及生命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长干塔》是唐代诗人释道生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佛塔的壮丽景象和诗人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是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和战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释道生作为一位著名的僧人,以其才学和品德受到了广泛的尊重。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题长干塔》这首诗中,他通过对佛塔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追求和对佛法的理解。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非常兴盛,许多寺庙和佛塔拔地而起,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对象。而诗人所在的南京长干寺,更是当时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这些时代背景都为释道生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