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烈山
舟船来往此登临,酹酒烧钱虑转深。
大抵人心自巇崄,心空山岳自平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船只频繁在这座山上靠岸,把酒浇地,思念之情越发浓厚。大概是人心的险恶使山水显得险峻,如果心境平静下来,山水也会变得平和安宁。
去完善
释义
1. 烈山: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南郊,因历山而得名,海拔273米,山虽不高但较陡峭。
2. 释道生:南朝时的高僧,对佛学有极高的造诣,此处他借烈山表达他的哲理思考。
3. 舟船:泛指船只,这里用于描绘来往的人流。
4. 登临:登山临水,意指登上高山或临近水源的地方。
5. 酹酒烧钱:向神灵祭奠的仪式,把酒洒在地上,把纸钱焚烧,以表示对神的敬仰之情。
6. 虑:忧愁、顾虑。
7. 大抵:大概,大致上。
8. 人心自巇崄:人心的险恶源于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困扰。
9. 心空山岳自平沈:心中无物,便无惧;内心平静,则外物不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烈山”,作者是释道生。首句“舟船来往此登临”描述了在烈山这个地点,人们常常乘船前来游览,诗人借此展现了烈山的美丽景色和吸引人的地方。“酹酒烧钱虑转深”这一句,诗人通过“酹酒烧钱”的祭祀行为表现出人们对山川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以“虑转深”表达了忧虑和思考,也许是担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宁静的山川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诗人用“大抵人心自巇崄”揭示出人心的复杂和险恶,并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要内心平静,外界的山川也会显得平和稳定。“心空山岳自平沈”中的“心空”意味着摒弃杂念、保持内心的宁静,而“山岳自平沈”则象征了在这样的心境下,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都会变得平和,就像山岳一样沉静下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烈山》是南宋著名诗人释道生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79年至1282年之间,即宋末元初时期。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北方大片土地沦陷于蒙古帝国之手,而南方的抵抗势力也在逐渐削弱。
在这个时期,释道生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原本是南宋的一位官员,后因战乱而失去了官职,流亡到了南方。在南渡的过程中,他深感国家命运的悲惨,于是放下了世俗的名利,出家为僧,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他在佛门中潜心修行,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成为了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
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蒙古帝国在统一北方后,开始大举进攻南宋,南宋政权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国力日益衰弱。而南方的人民则在战乱中饱受苦难,流离失所,生活困苦。释道生在目睹了这一惨状后,悲痛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题烈山》,以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